分类及质量标准
3.2.1 根据出厂时是否形成商品量,燃料油可分为商品燃料油和自用燃料油。商品燃料油指在出厂环节形成商品的燃料油;自用燃料油指用于炼厂生产的原料或燃料而未在出厂环节形成商品的燃料油。
3.2.2 根据加工工艺流程,燃料油要以分为常压重油、减压重油、催化重油和混合重油。常压重油指炼厂常压装置分馏出的重油;减压重油指炼厂减压装置分馏出的重油;催化重油指炼厂催化、裂化装置分馏出的重油(俗称油浆);混合重油一般指减压重油和催化重油的混合。
3.2.3 根据用途,燃料油可以分为船用燃料油和炉用燃料油(重油)及其他燃料油。 按质量标准分类国内通常将燃料油分为三类:一类是5-7号燃料油;二类是除5-7号之外更轻或更重的燃料油。其中包括250号,也称为重油或工业燃料油;三类是其它重油制品,主要指乳化重油,如委内瑞拉奥里油等。
3.2.4 按质量标准分类国外燃料油分类: 国外通常按50℃时的运动粘度将燃料油分为80CST、180CST和380CST三大类。新加坡、AG等地每个交易日都产生一个以180CST和380CST为基本品种的收市价格 80CST燃料油:指50℃时的粘度低于80CST油品 180CST燃料油:指50℃时的粘度在80CST与180CST之间的油品 380CST燃料油:指50℃时的粘度在180CST与380CST之间的油品 在此基础上,根据含硫量还可分为高硫、中硫和低硫燃料油。
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石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就地焚烧。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运注意事项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炎热季节库温不得超过25℃。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有色透明液体,挥发 相对密度(水=1):0.95—0.98 相对密度(空气=1):1.59-4 燃烧热(kj/mol) :30000—46000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醇等溶剂
主要用途:用于柴油机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常温常压下稳定 避免接触的条件:明火、高温 禁忌物:强氧化剂 聚合危害: 不能发生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话碳、二氧化碳。
1号和2号是馏分燃料油,适用于家用或工业小型燃烧器使用。4号轻和4号燃料油是重质馏分燃料油或是馏分燃料油和残渣燃料油混合而成的燃料油。5号轻、5号重、 6号和 7号是粘度和馏程范围递增的残渣燃料油,为了装卸和正常雾化,在温度低时一般都需要预热。
中国使用最多的是5号轻、5号重、6号和7号燃料油。
新标准中5号-7号燃料油粘度控制和分牌号是按100℃运动粘度来划分的,国外进口的燃料油基本是按 50 ℃运动粘度分类,他们是50℃运动粘度≥180mm/s 和50 ℃运动粘度≥ 380mm/s 两大类。
2003年开始,中国燃料油进口迅猛增加,2004年突破3000万吨,达到3054万吨,国内表观消费量达到4956.4万吨,同比增长16.9%,进口量占表观消费量的比重达到61.6%,这是国内燃料油消费量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2006年燃料油表观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进口量均略低于2004年,分别为2601万吨和2793万吨。从长远来看,考虑炼厂深加工能力增长、进口可能出现缩减等因素, 2012年国内燃料油进口量为2681万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外依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