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又称石鼓、门鼓、螺鼓石,门枕石的一种,是放置于寺庙、住宅、桥梁、山门、牌坊等建筑的门槛、头尾两旁之圆形石雕,可以稳固门面、装饰建筑。抱鼓石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抱鼓石面常刻有螺旋纹,故又称为螺鼓石。传说有坏人进入庙中,抱鼓石即会嘎嘎作响喔。抱鼓抱鼓石面也有刻龙凤、花鸟等纹路。
抱鼓石的出现与门息息相关,现有门的出现才有抱鼓石的出现。门的出现是先有门洞,后有门扉。为了方便进出,在封闭的墙上打开一个穴口,这便有了"门洞"的框架。为了防御防盗,必须增加能够方便闭合的门板,这才出现了"门扉"的概念。一般来说,物的存在是离不开其依存的环境和特定的空间的,抱鼓石也不例外,它的存在是和门系住宅的重要位置分不开的。而宅门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版门了。
明清时期住宅的大门多为版门(如棋盘门),且一般为两扇门板。宋《营造法式》规定每扇版门的宽与高之比为1:2~2.5。版门的门洞部分是由周围横槛和门框(横为槛,竖为框)组成,其门扉部分则是由门扇、门枕、连楹组成。这里的连楹是指门洞上方中槛里侧的一块通长的、扁放的横木枋。它是靠门簪与中槛锁合在一起,门簪一般为2-4枚,外观可做成圆、方、六角、八角、多瓣形等多种。具体构造为将门槛(即下槛,通"门坎")插在门枕石中间的凹槽内,需要时还可以将其拔出来放在一边。再将门框与门槛、连楹相互连接,门扇通过门枕、连楹牢牢地与门(下)槛、中槛拴合在一起。门扇底部到地面还有几十厘米的距离,这是由门枕的高度决定的,但十分有利于隔水防潮。门扇左右两边的边梃木板较心部略长,称为大边,可用作转轴,其下部插入门枕石门槛内侧部分凿出的臼槽(俗称海窝)中,上部固定在中槛内侧连楹的孔洞里,通过这样的构件,一扇厚重的门扇就能较为自如的开启了。
抱鼓石外形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徽派祠堂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螺蚌抱鼓石",多为三段:下部为基座,中部为承托件,上部为抱鼓石。整个造型不对称,抱鼓石有向外突兀的起势,很像一只螺或蜗牛,抱鼓石就像是其所背负的厚重外壳。另一种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门(正门或二门)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如意抱鼓石",也可分为三段:下部雕须弥座,座上盖有方形锦巾,中间为由两个横放的仿锥鼓与下部的方形锦巾组合成的如意形,上部为竖立着的圆鼓,一般鼓顶部还雕有卧狮。"如意抱鼓石"较为对称,整个造型浑然一体,也有只剩一个仿锥鼓与方巾组成半个如意形的依柱式抱鼓石。据《营造法式》,将圆鼓上部雕成狮形者,叫拉狮砷或挨狮砷。
以上说的为基本外形,那么抱鼓石上一般雕刻什么图案?目前遗存的抱鼓石纹样丰富多彩,从题材上来分,可分为瑞兽祥云、花鸟虫鱼和器物什锦等等,从雕刻部位可分为抱鼓抱鼓石座、抱鼓抱鼓石面、抱鼓抱鼓石顶三大类。
抱鼓抱鼓石座上多浮雕着牡丹、荷花、芙蓉、葵花以及如意纹、卷草纹、祥云纹等纹样,表达着福寿吉祥的寓意,是花好富贵的象征。抱鼓抱鼓石面上装饰的图形既有低浮雕纹样,又有高浮雕的狮子。如有螺旋曲线的装饰纹样,还刻有三狮戏球(三世戏酒)、四狮同堂(四世同堂),五狮护栏(五世福禄)等图案。抱鼓抱鼓石顶上面一般也雕成狮形,有站狮、蹲狮或卧狮。狮者,兽中之王也,是旧时大户人家尽显豪门威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