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太阳膜,隔紫外线膜
太阳膜隔热原理
爱迪生诞辰纪念
[1]太阳膜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我们裸晒在日光下的生活,而太阳膜的隔热原理却并非是来自实验室的专门立项研究,相反却是源于一位伟大发明家的偶然发现,这位发明家就是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的 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88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后,他将注意力转放到了研发电影上,试验中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将它们迅速地、连续地放映到幕布上产生出运动的幻觉,而这些照片的载体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胶片”,这时他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同样受电灯强光、强热照射的胶片,颜色越深的就越能阻隔吸收电灯所散发出的热量,于是爱迪生把这个发现随手记在了自己的工作笔记中,恰恰就是这个偶然的发现,奠定了早期太阳膜的理论基础。 而在现代太阳膜生产技术中,往往是通过真空喷镀或磁控溅射技术将铝、金、铜、银等金属制成多层至密的高隔热金属膜层。金属材料中的外壳层电子(自由电子)一般没有被原子核束缚, 当被光波照射时, 光波的电场使自由电子吸收了光的能量, 而产生与光相同频率的振荡, 此振荡又放出与原来光线相同频率的光, 称为光的反射。金属的导电系数愈高, 穿透深度愈浅, 反射率愈高。这些金属层会选择性的将阳光中的各种热能源,包括红外线、紫外线及可见光热能反射回去,再配合膜上的颜色对太阳热辐射的吸收后,再二次向外释放,随着室外的空气流动带走一部份热量,从而有效起到隔热的作用。
防暴膜用金属反射材料大都使用高导电度的金、银、铝与铜等材料,几种金属反射膜在不同波长的反射率如下: 金属种类 800nm反射率 % 650nm反射率 % 500nm反射率 % 铝Aluminum 86.7 90.5 91.8 银Silver 9.2 98.8 97.9 金Gold 98.0 95.5 47.7 铜Copper 98.1 96.6 60.0
太阳光谱知识
紫外线谱带:波长280-400nm之间,其特点是穿透性强,可使人体皮肤黑色素沉积,颜色加深,过度的紫外线曝晒会导致皮肤癌,可导致地毯、窗帘、织物及家具油漆褪色。 可见光谱带:波长380~780nm之间,其特点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唯一光谱,可见光波段进一步可以分为不同的颜色(赤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对人体没有直接伤害。 红外光谱带:波长700~2400nm(纳米)之间,其特点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阳光“不可见”的热量,所含能量最大,所以热量也高。 总的太阳能阻隔率也就是隔热率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隔热=红外线的53%X阻隔的比例+紫外线占3%X阻隔的比例+可见光占44%X阻隔的比例 了解了这个公式就可以自己计算出太阳膜的真实隔热率了。
编辑本段太阳膜发展史
第一代 20世纪30年代-涂布与复合工艺膜 · 俗称茶纸,主要的功能是用于遮挡强烈的太阳光。此类膜基本不具备隔热作用,仅用于遮光。 第二代 20世纪60年代-染色膜 · 深层染色的手法加注吸热剂,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达到隔热的效果,但是对热量无阻隔作用。可见光透过率低、清晰度差、隔热功能衰减快、容易褪色。 第三代20世纪90年代初-真空热蒸发膜 · 将铝层蒸发于基材上,达到隔热效果。具备较持久的隔热性,但清晰度不高,影响视野舒适性、且反光较高。 第四代20世纪90年代末-金属磁控溅射膜 · 将镍、银、钛、金等高级宇航合金材料均匀溅射于高张力的PET基材上。隔热效果持久,同时达到了高清晰、高隔热、低反光、持久的色的表现,但是易氧化、并且会阻隔GPS等车内无线通讯系统信号。目前仅有贝卡尔特、龙膜和环球窗膜等少数几家工厂拥有该项技术。 · 第五代21世纪初-纳米陶瓷隔热膜 采用纳米技术将航天用陶瓷材料氮化钛应用到隔热膜制造中来。陶瓷材料不易氧化、不易褪色、不屏蔽GPS通讯。由于技术等多方面原因,目前,纳米陶瓷膜只有琥珀光学具备生产能力。
*您的姓名:
*联系手机:
固话电话:
E-mail:
所在单位:
需求数量:
*咨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