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食化渐成趋势
马铃薯在中国名字很多,广东叫“薯仔”,山西名“山药蛋”,福建谓“荷兰薯”……北京人称之为“土豆”,这个名字让人们几乎忘记土豆并不是土生土长,而是漂洋过海的“外来户”。
土豆的原产地,在遥远的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第一批欧洲探险家们到达秘鲁时,发现当地人种植一种名为“papa”的地下果实,“煮熟后变得柔软,吃起来如同炒栗子一样,外面包着一层不太厚的皮”。这就是马铃薯。后来,马铃薯被贪婪的殖民者作为战利品带回欧洲。之后近一个世纪,马铃薯的用途只限于园圃栽植。
马铃薯在欧洲被广泛认可,爱尔兰人作出了很大贡献。爱尔兰岛土地贫瘠,谷物小麦长得不好,马铃薯很快推广开来。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欧洲各国的主要作物。现代科学证明,除碳水化合物外,马铃薯还能提供相当多蛋白质和维生素,而马铃薯的食用方法也比较简单。
在中国,明代徐光启所着《农政全书》中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据此推算,马铃薯在中国种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以大米和小麦为主食,土豆通常作为配菜,因此其主产区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如今在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早已作为主食食用,在人们的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马铃薯的消费形式多以鲜食为主,加工利用落后于发达国家,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也多源自对国外相关技术设备的引进及改造。
201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广泛宣传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马铃薯的药用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药用价值。古代医学典籍《本草纲目》记载,马铃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二是自身的物理性质在医药方面的作用。马铃薯淀粉可用以制作糖衣、胶囊等,以及牙科材料、医用手套润滑剂等,还可作为维生素、葡萄糖等药品原料。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将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科学引导马铃薯主食消费,使马铃薯逐渐成为居民一日三餐的选择之一,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我国马铃薯加工产品形式主要为淀粉、全粉、油炸薯片和薯条等,产品种类单一、营养价值低,缺乏适合我国居民饮食习惯的马铃薯主食产品。由于马铃薯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通过对传统主食内添加一定比例的马铃薯加工成新型马铃薯主食产品,有望增强传统主食的营养价值,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营养型主食的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我们通过对马铃薯主食的营养含量和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及膳食纤维的含量进行了对比检测分析,发现马铃薯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的营养价值高于小麦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产品”。
目前我国马铃薯主食化研发团队开展了马铃薯意大利面、胡辣汤等主食产品的试制,完成了全粉添加对马铃薯面团的流变特性影响研究,初步确定了含40%马铃薯全粉馒头的营养功效测评试验方案,成功生产了55%占比的即食马铃薯米粉,并申报相关专利20项。在专用设备研发上,初步完成了马铃薯面条设备选型及功能改造方案,制造出一体化仿生擀面机样机并开始市场推广。
中国机械设备网http://www.zhizaocn.com/
*您的姓名:
*联系手机:
固话电话:
E-mail:
所在单位:
需求数量:
*咨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