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6月1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继4月25日定向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年内第二次使用“定向降准”这一工具。按央行的标准,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此外,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央行也下调了这些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幅度也为0.5个百分点。这看似与不锈钢擦肩而过的利好,其实细想想,也并不是真的就错过了。
如今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高层多次强调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提高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相应地,央行改变了过去总量刺激的政策,转而通过定向宽松促进结构优化,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试图达到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政策目标。再贷款以及连续两次定向降准措施,寓意正是在此。
然而,对于此次定向降准许多业内人士质疑,此举无法改变金融机构惜贷、货币流入产能过剩和融资平台等强势部门的趋势,更多的市场观点认为央行此举即为政策放松,这次降准再加上上一轮县域金融机构的降准,基本上涉及到绝大多数上缴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因而尽管表面上叫定向降准,但实质上与全面降准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