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航时无人机搭载探照灯,突破夜间限制,助力防汛抢险。
深夜的河堤上,暴雨如注,一盏来自空中的强光突然划破黑暗,将堤坝照得如同白昼。巡查人员通过实时画面,清晰地看到了管涌位置——这是无人机探照灯正在执行的夜间防汛任务。
汛期抢险,分秒必争。当夜幕降临,传统巡查方式面临能见度低、危险性高、效率骤减的困境。河北五星油动式长航时无人机搭载专业探照灯系统,正以其持久照明、全域覆盖的优势,让防汛抢险突破时间限制,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战。
人工巡查在夜间面临重重困难:
照明范围有限,手电筒照射距离不足50米
视野狭窄,难以发现堤坝背水侧的隐蔽险情
人员疲劳,持续作战能力差
安全风险大,在湿滑堤坝上易发生意外
固定照明同样存在缺陷:
覆盖范围有限,存在照明死角
安装维护困难,应急响应慢
电力供应依赖基础设施,灾害中易中断
河北五星无人机搭载的专业探照灯系统具有独特优势:
超强亮度:照度达200万流明,相当于40盏车载探照灯同时工作
精准控光:光束角可在15°-60°间智能调节,实现聚光与泛光自由切换
智能调温:采用分级散热系统,确保长时间持续工作不衰减
防水设计:IP67级防护,暴雨环境中正常工作
油动动力系统提供持久能源支撑:
单次任务续航4-5小时,覆盖整个夜间关键时段
不受电池电量限制,可快速补充燃料连续作业
功率输出稳定,确保照明系统全功率运行
无人机沿堤坝飞行,探照灯以45°斜角照射堤坡:
迎水坡:观察浪坎、坍塌情况
背水坡:发现渗漏、管涌迹象
堤顶:检查裂缝、沉降变形
实际应用显示,无人机夜巡效率是人工的20倍,险情发现时间平均提前3小时。
发现险情后,无人机可立即转化为“空中灯塔”:
在险情点上空悬停,建立照明作业区
为抢险人员提供稳定照明保障
实时传输现场画面至指挥中心
监控抢险全过程,确保作业安全
在洪涝区域搜索受困群众:
探照灯扫描水面,发现被困人员
红外热成像确认生命体征
引导船只避开障碍物
为转移过程提供照明保障
在照明引导下实施精准夜投:
照明弹标识投送区域
实时监控投送过程
评估投送效果
传统模式:
组织照明车辆:30分钟
架设临时照明:1小时
照明范围:200-500米
无人机照明:
起飞准备:5分钟
抵达现场:10分钟(10公里内)
照明范围:2-3平方公里
某防汛部门的实战统计显示:
夜间巡查里程:提升8倍
险情发现数量:增加3.5倍
响应时间:缩短75%
作业安全:零事故
探照灯系统与其它设备协同作业:
配合光电吊舱:实现“照明+观测”一体化
联动红外相机:双模式确认疑似险情
集成:在照明同时进行预警提示
无人机融入防汛指挥系统:
照明轨迹自动记录
险情点位自动标记
生成夜间巡查报告
支持后续复查比对
在2023年北方某河流的夜间防汛中,河北五星无人机连续工作4小时,照明覆盖18公里堤防,发现3处渗漏点和1处管涌险情,为抢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现场防汛负责人表示:“这盏‘空中明灯’不仅照亮了堤坝,更照亮了防汛工作的新路径。我们终于突破了黑暗的束缚,实现了全天候、无死角的防汛监护。”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长航时无人机探照灯系统正在成为现代防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装备,让防汛抢险工作真正实现了从“日出而作”到“昼夜不息”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