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载重无人直升机,超视距飞行携装备驰骋林火现场。
山林深处,火线蔓延,一架重载无人直升机在强风中稳定飞行,将灭火弹精准投掷在海拔2800米的火点上,而操作员却在几十公里外。
“空天地人”的智能防护体系正在重塑森林防火的模式。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无人机已实现自主巡护,实时画面同步回传至指挥中心。
传统旋翼机在林火扑救中常面临“续航短、载重小、航程不足”的瓶颈,且有人驾驶的直升机还面临高空缺氧、飞行员疲劳驾驶等风险。
而如今,大载重无人直升机的出现,正逐步破解这些困境。
森林火灾处置对空中力量的需求具有鲜明特点:响应要快、航时要长、载重要大,同时还要能适应复杂地形与恶劣气象。
传统旋翼航空器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局限。
有人驾驶直升机虽然载重较大,但运营成本高昂,且受限于低空飞行条件,飞行员面临较高风险。
轻型旋翼机则因载荷有限,难以运输大型设备和大量物资。
在森林火灾过程中,还存在低空空域申请速度不够便捷、直升机与无人机有碰撞风险、山林通信信号差等问题。
这些因素都暴露出低空经济在顶层设计、核心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
近年来,国产重载无人直升机在载重能力上实现显著突破。
清航装备研发的重型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达1.2吨,有效载荷600公斤,载荷比接近1:1,是目前所有直升机构型中最高的。
航景创新FWH-1500重载无人直升机则能在7级阵风环境下保持飞行姿态稳定,顺利完成灭火弹投放任务。
超视距飞行能力让无人直升机能够深入人员难以抵达的原始林区、陡峭山地,执行远程与物资运输任务。
哈尔滨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铂影T1400纵列式无人直升机最长续航达8小时,具备智能化和自主作业能力。
交叉双旋翼构型的无人直升机具备高载重比、高稳定性、高抗风能力等显著优势。
其抗风能力提高了1-2级,即使在8-9级阵风条件下也能稳定起降和飞行。
这种构型还能有效避免“死亡涡环”现象,特别适合在海洋、峡谷、高原等气流复杂的环境中执行任务。
在森林火灾发生后,配备无人机后,指挥部可从多点位派出无人机现场火线位置、火势强度、风向、风速等信息。
这为前方指挥部开展处置、资源调配等工作提供准确情报支持。
无人机响应迅速、机动灵活,受道路条件、地形和高差的影响较小。
通过使用载重较大(25~50kg)的无人机,可快速投送水泵、油料,同时先于人员到达,快速布置水带至点位形成水路,可以大幅减轻运输压力。
航景创新FWH-1500重载无人直升机依托自主研发的飞控系统和高抗风稳定性设计,在复杂环境下完成灭火弹投放任务。
这种精准投放能力,使得无人直升机能够直接参与灭火作战,而不仅仅是辅助支援角色。
卓翼智能联合宁夏铁塔,以1.3万座通信基站为支点,首创 “飞行设施网+低空智联网+低空服务网”三级体系。
这一体系打通了“预警→→灭火/运输→评估”全流程,支持复合翼与多旋翼灭火协同作业。
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无人机广泛应用到森林防灭火中,构建起“空天地人”的智能防护体系。
在林火预防上,利用无人机点对点清查隐患,空地配合提高“三清”工作效率。
无人机和直升机空域协调效率低。
无人机的部署与作业大部分由现场指挥部组织和执行,而直升机的指挥权在上级部门。
无人机、直升机与地面指挥数据格式不统一。
无人机基本使用WGS84坐标系,直升机常用北京54坐标系,而现场指挥人员使用的是地图软件常见的坐标系(如火星坐标系、BD-09、CGCS2000)。
不同坐标转换会导致3~8m的定位偏差,导致无人机作业时有空域冲突风险。
在山区环境中,受地形和地面附着物的影响,无人机的遥控、图传和定位等信号会受到较大干扰和衰减。
行业级无人机的遥控范围通常约为2km,受地形影响显著。
在大兴安岭,新技术正悄然改变传统防火模式。当地利用无人机进行巡护,1座无人机机场覆盖范围8公里,每天执行4架次飞行任务,相当于20名护林员同时巡护。
科技革新不止于替代人力,更在于创造全新能力。重载无人直升机与多种航空器构成的“高低搭配”体系,正逐步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压制、从单点作业到全域协同的质的飞跃。
这一切,都预示着森林防火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