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出版何以插翅腾飞
中国教育领域为出版业带来很大的想象与发展空间。
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民营公司借助互联网以传播知识为切口,将图书出版网络化搞得风生水起。2015年,“大V店”采取“电商+社群”的方式,以儿童绘本为主,累计上架图书2100多种,图书销售额超过亿元。还有知名互联网知识社群“罗辑思维”通过微信等渠道,在售图书60余种,年销售码洋也超过了亿元。然而,在教辅出版领域,市场上由传统出版社自主策划、自主运营的强势品牌图书却不是很多。
究其原因,有些传统出版单位缺乏互联网发展思维,还停留在依托传统纸质图书出版寻求发展的狭窄思路上,从而导致出版的内容往往与市场的需求脱钩。在当下,图书必须拥抱互联网,必须与读者形成互动,才能较好地推动图书的出版发行。纵观我国教辅书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为整个出版行业带来了60%的利润,如此大的一块“蛋糕”,出版社怎能等闲视之?
为此,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出版单位要立足“互联网+教育”领域,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做好个性化服务。出版社应该加大开发力度,想方设法为学校的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帮助学校的老师减轻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二是聚合资本力量促发展。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有了资金就能引进互联网技术,培养互联网人才,完成对图书内容出版形态的升级改造;三是努力开发“互联网+教育”的出版模式。让出版、教育和互联网紧密相连,让出版单位、学校、学生在互联网状态下形成“三位一体”互动互补关系,真正为学校开启一个智能教学的新时代。
美国人凯文·凯利创作的《技术元素》里说,“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人们都关注互联网,人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而中国人口众多,教育是个大课题,传统出版单位应该以积极的心态介入互联网,依靠教育为自身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问:什么是自费出书?什么样的书要自费出书?
很多作家和学者都是通过自费出版获得外部世界的认可和欣赏的。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最初自费出版了400册,而且卖了三年多才卖完。伟大数学家高斯的《算术研究》也是1801年自费出版之后遭到奚落,后来却成为世界数学史中为数不多的经典。一代散文大师刘墉,初期作品也是无人问津,只能自费出书,后一举成名。自费出版一直是众多作家、学者成名之前,展示其创作成就和独特思想的理想途径。自费出版是指从书号、编辑、排版、印刷等一系列出版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都由作者或者投资人(单位)来出资。图书的发行也由作者自己负责,销售利润归作者(投资人)所有。一般1000册起印,出版出来的书除了交几十本备案后,其余全归作者,销售和发行的利润也全归作者。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的难关——忽视对著作权人其他权利的保护
依照著作权法,除权利人特别声明外,报刊等媒体可以未经同意转载他人作品,在依法向作者支付稿酬外,还需要为作者署名、标明作品出处,并不得侵犯权利人的保护作品完整权。但现实中,很多文摘类报刊、报刊的文摘版和网络媒体在转载时,不署名、篡改作品标题和内容、不注明作品名称和作品出处等情况比较普遍,权利人对此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