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虽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但从来就是既可藏之名山,又可传之后世的经世致用的哲学。有些人把出版作为毕生的事业,有的人作为谋生的职业,有的人可能把它作为副业,这其中的差别也就决定了不是任谁都能够成为好出版人的。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很多作家、学者都曾兼职做过编辑,并且颇有建树。邹韬奋、鲁迅、茅盾、巴金、林语堂、叶圣陶、顾颉刚、吴宓等,本身著述甚丰,身怀长技,同时又操弄报刊影响社会,另有夏丏尊、孙伏园、靳以、储安平、李小峰、胡愈之、范用等人,其作为编辑的身份和业绩都十分响亮,称之为“家”,咸所认同。“编辑家”这个词,很难给出完整的定义,但起码应具备一些特质,比如,家国情怀,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的热爱;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精深,视野宽泛博大;是一个出版社、一份报刊或者一个栏目的精神核心,且该出版社、该报刊或者该栏目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人格魅力,周围团结了一批可以形成影响的作者,且与作者有着良好的互动,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即使离开一个地方,换到另外一个地方,作者和读者也都会跟着走,风格能够延续不变。这其实和小野二郎55年持之以恒做寿司有着相同之处。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做寿司还是做书,“知行合一”始终应该是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特质。
要有甘于平凡的奉献精神。编辑为人作嫁衣,默默地在幕后帮助作者完善书稿,他们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改正书稿里的错别字、标点符号等硬伤,而且有时还要审查语句的规范性、表达的严谨性、知识的准确性、资料的真实性,以至于谋篇布局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等。此外,出版人还要考虑装帧设计、印刷工艺、纸张用料等细节。图书出版之后,虽然在某一不起眼处,署有编辑、校对的姓名,但读者关注的只是作品,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编辑、校对的姓名,更不会知道他们的无私奉献。作为出版人,对此要有一颗平常心。有人或许以为,自媒体时代不再需要编辑了。其实,未经编辑审读加工过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有时只能微微一信,甚至是全不可信,这从反面说明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要有敬畏文字的精神。出版是与文字打交道的职业,古人一向敬畏文字,传说仓颉造字鬼夜泣。即便到了今天,许多偏远地区,还保留有敬惜字纸的习俗。出版人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字,坚守出版的质量门槛,努力挑出书稿中的所有差错,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斟酌再三,绝不放过任何差错,力争出版之后不留下任何遗憾。在《毛泽东选集》的出版过程中,“校对王”白以坦以及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校对们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点,四卷本《毛泽东选集》至今未发现一个差错,真正做到了“百万无一失、万万无一失”。与此相反的是,个别出版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编校质量,编辑素质不高,甚至不设专职校对人员,将书稿的编校工作完全交给“黑马”等软件来处理,以至于“无错不成书”这样的咄咄怪事屡见不鲜,出版物质量严重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