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从收稿到最终作者拿到样书,大致要经过哪些流程环节和经手多少人。
〉〉编辑收到稿子,要交给排版厂打印成纸稿(原稿),这经手第2个人(编辑算第1个)。
〉〉打印好后,如果编辑有空就自己看,没空就发给社外编辑逐字逐句进行审查、修改、提出疑问,经手第3个人。
〉〉社外编辑看完之后,返给编辑,编辑还要看,有问题要返给作者修改,经手第4个人。
〉〉作者修改好之后,编辑检查没问题了,发给复审——第5个人。
〉〉复审审查书稿1/4左右内容之后,退给编辑解决问题,编辑解决好之后,发给终审——第6个人。
〉〉终审审查书稿1/4左右内容之后,退给编辑解决问题,编辑解决好之后,发给总编办,登记、发稿、向新闻出版署申请书号——第7个人。
〉〉书稿交给排版厂的排版员进行排版——第8个人。
〉〉排版好之后打印,和原稿一起交给校对人员——第9个人。
〉〉校对人员按照编辑、复审、终审留在原稿上的修改字迹对比新稿子进行核对,有问题作出标记,核对好之后返给编辑修改、确认,然后再发排版人员修改。
〉〉这样在校对、排版、编辑之间反复三次,最终没有错误了,才能到出片环节。
以上所有环节就是传说中的“三审三校”。
〉〉“三审三校”环节进行中,编辑还要请设计人员设计好图书封面——第10个人。
〉〉书稿片子出好之后(出片人员,第11个人),和封面片子汇到一起,发给印制员审核——第11个人。
〉〉印制员审核无误之后发给印刷厂开始印刷——第12个人。
〉〉印刷好之后,工人进行装订、打包——第13个人。
〉〉打包好的新书,拉到出版社库房,库管员将新书入库等待发货,作者样书送到编辑处——第14人。
〉〉编辑把样书寄给作者。
到此,一本书从收稿到最终作者拿到样书,至少要在14个人(这还是很保守的统计,实际不止)、几十个环节中转来转去。出一本书多么不容易!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图书的质量和出版进度。
在中国,一本书的问世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
1.选题
编辑通过市场调研提出出版内容选题,经过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或出版社选题论证委员会)的三级论证,最终由出版社选题审核委员会审批通过,报省一级新闻出版局批准。
2.选题报批
省一级新闻出版局依据国家《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政策对出版图书选题内容进行审批,确保有关选题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和《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新闻出版署[1997] 860 号)等法律法规,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内容,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实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即出版单位须向新闻出版总署专题申报备案,同意后方可出版。
3.组稿、编辑
选题经批准后,出版业务进入编辑环节。 编辑组织稿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直接与作者签约组织稿件,或委托作者(多为知名学者)代理组织稿件。每一种图书,都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约定和保护作者和出版社双方的合作条件和权利。出版社拥有的是著作权人(作者)许可使用的专有出版权。出版合同通常包括著作权人允许出版社对其著作的使用范围、许可使用年限、出版社向作者支付报酬标准、付酬方式等。合同期限一般在3-10年。
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稿酬一般有三种方式: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版税和一次性付酬。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指出版者按作品的字数,以千字为单位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