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Made in China”的标签贴满了欧美人里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对于一直以来“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光有变革的决心远远不够,仅仅依靠政策的利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要用好信息技术这一“推进器”。 机械加工/数控加工


当然,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并不是“纸上谈兵”的讨巧。这背后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制造企业本身,如何让制造业真正“脱胎换骨”,就需要回归到根源:生产能力、技术、流程。
目前,工业发展主要分为2种发展情况,一种是采用传统制造的奢侈品或高附加的工艺产品,另一种是随着自动化工业发展的大规模批量化产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数字化生产和信息化经营管理作用越来越显著。在传统制造技术基础上,融合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产生了新型制造方式,并从数字化工厂逐步向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工厂”最早由美国提出,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一步高度融合。


转型风口:制造业如何用“赋能技术”扭转被洗牌命运?
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吕政曾用12个字概括,从1949年到2049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大到强”,中国无疑将成为“世界工厂”。按照这个思路,留给中国制造的时间仅剩32年,但好消息是,被称为智能制造关键的“赋能技术”正来势迅猛。


Forrester物联网研究的调查显示,制造商认为最重要的物联网赋能技术排列如下:54%工业用无线网络、51%实时定位系统、49%安全感测器、44%条码、35%被动式RF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