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碳器是一种通过物理曝气或化学吸附方式,去除水中溶解态二氧化碳(CO?)及部分挥发性有机物的水处理设备,核心作用是降低水的酸度、减少后续系统碱剂消耗,常配合离子交换、反渗透等设备使用。
除碳器主要分为 “曝气式除碳器” 和 “吸附式除碳器” 两类,其中曝气式因成本低、效率高,在工业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
-
工作原理:利用 “气体分压差异”,通过向水中通入空气(或惰性气体),使水中溶解的 CO?向气相转移,从而实现分离。
-
原水从除碳器顶部进入,经布水装置(如多孔板、喷头)均匀分散成细小水滴或水膜,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风机从底部向设备内鼓入空气,空气与水滴逆向流动,水中的 CO?因气相分压远低于液相分压,快速从水中逸出,进入空气流。
-
含 CO?的空气从顶部排气口排出(部分会经尾气处理后排放),脱除 CO?的水从底部出水口流出。
-
关键部件:包括碳钢 / 不锈钢罐体、布水装置、填料层(如聚丙烯多面空心球,进一步增大接触面积)、曝气风机、气水分离装置(防止水滴随空气带出)。
-
工作原理:利用吸附剂(如分子筛、活性炭)的选择性吸附能力,捕捉水中的 CO?分子。但因吸附剂容量有限、更换成本高,仅适用于低流量、低 CO?浓度的场景(如实验室超纯水制备),工业中较少使用。
除碳器的核心价值是解决 “CO?导致的水质问题”,具体功能如下:
-
降低水的酸度:水中溶解的 CO?会形成碳酸(H?CO?),导致水的 pH 值降低(通常 pH 4.5-6.5)。除碳后,水的 pH 值可提升至 6.5-7.5,减少后续设备(如离子交换树脂、反渗透膜)的酸性腐蚀。
-
减少碱剂消耗:在离子交换除盐系统中,若进水含大量 CO?,会与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消耗树脂容量;除碳后可大幅减少阴离子树脂的负荷,降低再生时碱剂(如 NaOH)的用量。
-
提升后续水质:对于反渗透系统,进水 CO?会以 HCO??形式透过膜元件,导致产水 TDS(总溶解固体)升高;除碳后可降低产水 TDS,提升纯水纯度。
除碳器主要用于 “需要降低水中 CO?浓度” 的水处理系统,尤其在高纯度水处理中不可或缺:
-
离子交换除盐系统前端:在锅炉补给水、电子行业纯水制备的离子交换系统前使用,去除水中 CO?,减少阴离子树脂消耗,降低再生成本,常见于电力、化工、电子行业。
-
反渗透系统后端 / 前端:
-
反渗透前端:若原水经预处理后仍含大量 CO?(如地下水、地表水经曝气后),可通过除碳器降低 CO?浓度,减少膜元件的渗透负荷。
-
反渗透后端:反渗透产水中仍可能残留少量 CO?,除碳后可进一步提升水质,满足超纯水(如半导体芯片用水)的要求。
-
饮用水深度处理:在部分高 CO?含量的地下水处理中(如某些地区的矿泉水),除碳可改善水的口感(避免 “涩味”),同时提升 pH 值至中性范围,符合饮用水标准。
-
工业废水处理:在酸性废水(如电镀废水、化工废水)中和处理后使用,去除中和过程中产生的 CO?,避免 CO?导致水的 pH 值反弹,确保出水 pH 达标排放。
-
控制进水水质:
-
进水浊度需≤5NTU,若浊度过高,会堵塞填料层孔隙,降低气水接触效率,需前置多介质过滤器预处理。
-
进水温度建议 20-30℃,温度过低会降低 CO?的溶解度,影响脱除效率;温度过高会增加风机能耗,且可能导致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逸出,需控制水温。
-
保障曝气系统稳定:
-
曝气风机需定期检查,确保风量、风压稳定(通常风量需满足 “气水比 15-30:1”),避免因风量不足导致除碳效率下降。
-
定期清理填料层,若发现填料结垢或堵塞,需取出清洗或更换,防止水流分布不均。
-
监测运行参数:
-
每日监测进水 / 出水的 pH 值(除碳后 pH 应提升 0.5-1.5)、CO?浓度(目标≤5mg/L),判断除碳效率是否达标。
-
定期检查设备密封性,防止顶部排气口漏水或底部进水口漏气,影响运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