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礼品对联定做、生产礼品对联、印刷广告对联
贴春联的习俗相传起于宋,而继于后世。据说明太祖朱元璋酷爱作对联,他不但能自己挥毫书写,还经常鼓励大臣们书写。有一年他传下旨意:凡是公卿世家门上必须贴春联。正月初一日,明太祖微服出巡,看到家家户户贴上相互辉映的春联后十分高兴。当他发现有一家门上没贴春联时,便叩门而入询问何故。原来这家是个屠户,正犯愁没人给自己家写春联呢。太祖听后当即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家。从此,贴春联的习俗蔚然成风。
到了清代,对联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范围已不只是春节时贴用了,随着人们的生活、交际应用到各行各业,如“喜联”“寿联”“挽联”等,成为文人墨客们谈古论今、吟诗作对的一种文学交流方式。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就特别喜欢作对联。一次,他身着青衣小帽下江南,由于贪恋田园风光而误走入田间小径。只见有一年轻女子挑着一担刚拔下的稻秧迎面走来,由于路窄,两人不肯相让发生争执。那女子提出以对”对联”来赌输赢,并商定先由女子出上联,乾隆皇帝对下联,如乾隆当时能对上,那女子就让路,如对不上就由乾隆让路。乾隆听后暗喜,心想我在宫中常和“大学士”们对“对联”,还能让你这乡村黄毛丫头难住!于是慨然应允。那女子略加思索说出上联:“一担重泥逢子路”,乾隆皇帝一惊,觉得这个下联很难对,是用词谐音,句中两个词暗指两个人的名字,由于一时紧张竟答不出下联。乾隆无奈,只得脱下鞋子,光着脚站在稻田地里,让那女子过去。当他走出稻田地时见河岸之上走来一大帮扛着铁锨、钢镐的农夫,他们兴致勃勃地有说有笑,像是收工回家的样子。乾隆顿时来了灵感,他提着鞋子,转回头急匆匆地顺原路去追那个女子,追出了稻田地,来到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眼看那女子挑着担子进了一个小院落。院内有三间草屋,院两侧摆放着农具和渔具,周围用青竹竿夹着篱笆圈,院门也是用青竹编成的,两边的门框和门楣都是用青竹做的。门框和门楣上贴着对子,那对联虽经风吹雨淋,但字迹还能辨认清楚,上联是“江南江北头等”,下联为“数一数二人家”,横批“先斩后奏”。乾隆看罢多时不解其意,心想,像这户人家院落房屋如此简陋,还自称江南江北头等,数一数二人家,京城那么多豪绅巨富都不敢自称是头等,先斩后奏就更不行了……他正在踟蹰,见院中走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拱手问乾隆何事在门前徘徊?乾隆说明来意,并请教门口对联是谁作的?老人说:“是我家小女所作。”乾隆问:“对联怎么解释?”老人说:“我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拉纤的,每天不是在江南江北头边等着吗;二儿子是给财主收租子的,常年不都是在数一数二吗;三儿子是个厨子,这江南鱼又多,人们要吃鱼不是先杀完再做吗!”乾隆听后哈哈大笑着说:“真乃才女也!”这时那挑担的女子出来招呼老人去吃午饭,见乾隆仍提着鞋光着脚站在门前,于是上前笑着问道:“这位先生是不是来找我对那副对子的?”乾隆用手一拍脑门说:“对,对!我的下联是:"两岸夫子笑颜回"。”
联系人:吴经理 13854061613 QQ:1692112861 www.shpuke9.com
*您的姓名:
*联系手机:
固话电话:
E-mail:
所在单位:
需求数量:
*咨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