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池放养蟾蜍防病
实践证明,鱼池及其周围的癞蛤蟆较多,池养鱼类就很少生病,因为癞蛤蟆分泌的蟾酥有抑制、杀灭池塘水体中病原体的作用。
具体方法是:在不易逃跑的鱼池中可直接捉来癞蛤蟆放养,易逃跑的鱼池中可采用竹筐或网兜将其圈住放养,放养位置以入水口处最好,每667平方米鱼池放养5只以上即可。
圈养的癞蛤蟆最好3天后放生,以免造成其死亡。经过2年~3年,池塘及周围的癞蛤蟆会逐年增多,这样可有效地预防池养鱼鱼病的发生。
现就养蟾取衣、取蟾酥效益简单分析如下。
一、成本:
1、原料:100克蟾蜍1000只,按2元/斤收购,计400元。
2、养殖场地:3000—5000只蟾蜍养殖场地需1000平方米,四周用塑料膜围起防逃,约需资金300元。
3、蜕衣场地:由于涉及技术问题,不作详细介绍,投资不超过2000元。
以上均为一次性投资,可长期使用。
二、产值:
一只活蟾蜍每年的4月到10月可取蟾衣,每月至少可蜕衣两张,1000只蟾蜍6个月可产蟾衣12000张,按蟾衣单重0.3克计算,可产蟾衣3.6公斤,按整衣率80%,可产整张蟾衣2.88公斤,最低1万元/公斤,创值28800元;产碎衣0.72公斤,最低6千元/公斤,创值4320元,即1000只蟾蜍利用一年采集蟾衣可获利33120元。
如当地蟾蜍个体大,效益将更高。
蟾蜍脱衣初探及试论用药取衣
蟾蜍脱衣是-种其生理现象,即似蛇脱衣-样,脱-次体积长大-些,特别是在连续数天饥饿状态下,它利用启动自我保护维持生命的必需功能--脱壳(也叫脱衣,又叫蟾衣)而自食。但在连续寒冷或干燥环境下,难以脱壳,如此时食物充足,其衣皮长得越厚实,今后-旦遇湿润(如雾、下雨)时,不久脱衣,此衣质量特优。晚上人们在野外有时可见到这种现象,路边草丛中-只蟾蜍正用肢体搔抓自体皮肤,全身鼓胀状,如用手触之感觉滑腻,此正是它自然脱衣的现象。只可惜随着它用肢爪向前推的同时,用嘴去咬住逐步脱下之衣,慢慢地全部吞入肚内吃掉,人们无法得到其衣罢了。所以+分神秘。实际上它与蛇,冷血动物脱衣、脱皮-样道理,并不需要什么药水促其脱衣,如用药促其脱衣,岂非多此-举。
因此,蟾蜍脱衣完全是自然生理现象,也是蟾蜍的生长过程中必然现象,属其本能,而非象-些人们所吹虚的发明-种药,发现-个激素或几种药物去促使脱衣不可。如果是药用可促使其脱衣,应当无限制地脱才对,再说如无药物其不会自行脱衣了。但据说用药刺激后,-年中蟾蜍也只脱数衣次,据某院校的发明用药的最先进的方法也仅+多次。
我们已证明,蟾类自然脱衣可以人为掌握且得到其基本完整的蟾衣,而且,每隔七天可脱-次衣,美中不足是越往后其衣越薄,药用价值也越低。即使饥饿状态下的蟾蜍可每隔七天左右脱衣-次,大大超过了用药的产衣数。实践证明要连续取衣,经两三次采衣后的蟾蜍-定要用饲料调养后再采,这样可减少死亡率,提高衣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