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养殖之放养:
放苗前,干池每亩用生石灰50—75kg或漂白粉10—15kg(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进行消毒。一般清池消毒10天即可放苗。放养前幼蛙可用20ppm的高锰酸钾液浸洗10—20分钟。浸洗时要有人员在场观察,发现异常情况马上将蛙苗取出。幼蛙期放养密度为60—80只/m2,随着个体差异的变化,再进行分级分池放养,成蛙期放养密度为30—40只/m2。
蛙池的建设:
蛙池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蛙池四周应用砖墙围栏,墙高在1.5米以上,以防止青蛙逃跑或被蛇类进入捕食青蛙。要能在居所附近建蛙池,以方便管理。蛙池两端应分别设进水口和排水口,并用铁枝和密眼尼龙网封口防逃。蛙池内四周应栽上水草和小灌木,以方便成蛙栖息。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
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要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成牛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育,个体长到50克~100克之后,就可进入成蛙养殖。
成蛙比幼蛙的适应能力和捕食能力都强,因此,成蛙养殖场地面积要大些,如各种天然积水池、坑塘、鱼池、杂草丛生的洼地、稻田等都可利用,也可在房前屋后的瓜棚、树荫、庭院的葡萄架下建池塘。
成蛙的后腿发达有力,不仅善于跳跃,还会掘土打洞,爬墙上树。因此无论室内或室外的养蛙池,都要有防逃设施。为了防止牛蛙逃跑,在蛙池周围不留可立足的陆地,水深至少要在牛蛙后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以上,池壁高出水面30厘米~40厘米。
联系人:彭道起(经理)
手机:18771099178
邮箱:28227081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