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头部两侧长有长条形隆起的耳后腺一对,呈'八字形'排列。该腺体能分泌出白色浆液,即'蟾酥'。
中华大蟾蜍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海拨1000米以下的丘陵区和平坝区,除生殖季节外,白天多隐匿在石块下、草丛中或土洞内,黄昏常在路旁、田边或草地上、河岩、塘边、沟沿及住家附近活动觅食,特别是雨后出外活动者较多。
蟾蜍以小动物为食,如蜗牛、蛞蝓、蚊虫以及蚂蚁、蝗虫、螽斯和蟋蟀等。
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布着一种能大量蚕食白蚂蚁的黑眶蟾蜍。
蟾体笨拙,行动蹒跚,常爬行,不善游泳和跳跃,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跃。
蟾蜍俗称癞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能分泌粘液,吃昆虫.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药材。
应用
1.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之功。主治疔疮发背、无名肿毒、咽喉肿痛、龋齿痛、小儿疳疾、心力衰竭等。用量0.01~0.03克,外用适量。
2.干蟾有解毒散肿之功。主治痈肿疮毒、小儿疳积等。也有用于治疗胃癌的。用量0.12~0.18克。
3.蟾蜍胆有镇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用治气管炎。用量1~3只。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中药宝库中一味新兴药物。通过对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制出一批新型成药及注射剂,其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蟾蜍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蟾蜍全身皮肤极粗糙,体背布满大小不等的瘰疣,可分泌蟾蜍素。整体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颈不明显,无尾。眼和鼓膜的后方各有一大而长的耳后腺,蟾酥主要是耳后腺的分...蟾蜍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蟾蜍全身皮肤极粗糙,体背布满大小不等的瘰疣,可分泌蟾蜍素。整体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颈不明显,无尾。眼和鼓膜的后方各有一大而长的耳后腺,蟾酥主要是耳后腺的分泌物。蟾蜍表皮富含腺体。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背面肤色随季节变化,且雌、雄不同,在繁殖季节,雌性蟾蜍体表颜色较淡,雄性蟾蜍体表为黑绿色。
成体蟾蜍体长10厘米左右,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头宽大,呈三角状,口阔,嘴端圆,鼻孔近嘴端,眼大而凸出于头部两侧且两眼间距较大,有上、下眼睑和瞬膜以及鼻耳等感受器官、后方有圆形鼓膜,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能够分泌白色毒液。前肢粗壮而长,有4趾,后肢粗壮而短,有5趾。趾间有蹼。幼体形似小鱼,尾部较发达,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称为蝌蚪,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成蟾蜍外形似蛙,体粗壮。
蟾蜍喜湿、暗、暖,常栖息在湿润的石头下、洞穴内、草丛中、水沟边,也能长期在陆地生活(但繁殖时必须在水中),白天潜伏,傍晚和清晨出来觅食,特别在阴雨天或雷雨过后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蟾蜍体温不恒定,属变温动物,冬天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蟾蜍就先后钻入砖石、土穴、水底或泥水、烂草堆内栖息冬眠,当第二年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结束冬眠出来觅食、繁殖。
蟾蜍以捕获甲虫、蛾类、蜗牛、蚂蚁、地蚕、蝇蛆、蚯蚓等动物及藻类为食,而幼体蝌蚪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微生物、腐殖质为主要食料。蟾蜍喜静,怕惊扰,受到惊吓,就跳跃、潜水或钻洞躲藏。在喧闹的环境下,蟾蜍难以抱对、产卵或排精。人工养殖蟾蜍要注意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人为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