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树,别名:芦橘、金丸、芦枝,拉丁文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蔷薇科、枇杷属、鸟果树常绿小乔木,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原产中国,各地广栽培,以江苏、福建、浙江、四川等地栽培最盛。喜阳,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常用于园林观赏;植物果实枇杷,具有治肺燥咳嗽功效。常绿小乔木,一般树高3至4米;树冠呈圆状,向内收敛,树干颇短。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
大面积推广建议按3×1.5m定植,采用小冠疏散分层形整枝,共3层主枝。树高控制在2.5m以内,行间保持0.8-1m的通风透光带。幼树在6月下旬和7月中旬各喷1次300~500倍15%多效唑控梢促花。开花期间分别于10月中旬和11月中旬各喷1次20mg/LGA3(九二0)保果。2月份幼果直径1cm时用100mg/L吡效隆CPPV)浸果1次,3月上旬浸第2次,可显著增大果实。在3月上旬结合春季修剪疏果,并在疏果后套袋,为了确保生产优质大果枇杷,每667平方米产量控制在1000kg以内。
定植第1年发芽后每15-20天追肥1次,第2年分别于2、4、6、10月各追肥1次。密植园第三年后,每年施肥三次,2月中下旬施壮果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30kg,过磷酸钙15kg、硫酸钾30kg、人畜粪水1500kg。5月下旬(采果后)施夏梢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0kg,过磷酸钙60kg,有机肥(猪粪水)2000-3000kg。9月下旬施保果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5kg,清水粪1500kg。
然而1998年四处走访、潜心学习水果种植技术的袁总回到家乡,他对种植水果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有了研究并对之十分讲究。通过地方了解到在距离他家十多公里的吴公包这座山和周围的土地均为红色,但是周围农户极少皆为荒山且交通不便。获知详细地址之后袁总可没顾上这些客观因素,带上当地研究地质的专业人员实地考察,经科学的考证这几百亩红土皆为石骨子土,并且土层较厚、风化的页岩粒状成分居多、所富含的矿物成分也为植物可吸收成分,地处位置光照良好。当时的袁总欣喜若狂如获至宝,啥也不说包山买地,由于石骨子土层较硬当时的条件有限,历经3年时间全靠人工修路开荒松土种上了60余亩自己相当有研究的水果—枇杷。精心培植6年之后枇杷达到了自己预想的品质开始投入市场,由于提高品质种植成本翻倍增加,袁总的枇杷价格不为当时的市场接受和了解,折本也要保证品质,遭到家人的连连反对也不曾改变还曾加了高品质的桃子、柑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