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药物使用问题,1.2.1)预防鳊鱼出血病药物使用,东西湖青鳊混养模式在每年6-7月份会爆发鳊鱼的出血病,市场上主流治法就是大量使用药物(如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进行控制,由于青鱼鳊鱼混合投喂,在鳊鱼出血的同时一起将青鱼进行药物内服,因此这段时间大量的摄入,对青鱼的肝脏损伤较大,主要表象为白肝,花斑肝等形态的肝脏。1.2.2)常规杀虫操作,每年的清明前后正是虫卵开始孵化快速生长的时期,为了能在全年养殖中将疾病控制在很低,养户往往选择这个阶段对池塘进行杀虫操作,一般杀虫两次,前后间隔7-10天,这个操作原本是合理的,但是目前养户普遍的习惯是杀虫后或是杀虫前没有预处理(先将鱼体保护起来),直接杀虫操作给鱼的肝脏造成了较大的损伤,而这个损失会积累到后面的养殖问题中去。1.3、饲料投喂问题,东西湖青鳊模式中饲料投喂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问题,一是前期(3-5月份)投喂量不足,造成青鱼食物来源不足去摄食田螺,蚯蚓等底栖动物和其他污染物,造成肝脏负荷增加,特别是这些东西带有一些致病菌通过肠道(早期肠道机能萎缩)进入肝脏,造成肝脏轻微发炎;二是鳊鱼热水鱼后,开始攻青鱼规格(8月份开始),这个阶段饲料投喂量偏大,稍微不控制容易造成过量投喂,容易引起肝脏负荷大,加之前期一系列问题导致青鱼肝脏疾病的爆发。1.4、越冬期的影响,从年前放苗到开始喂料,有长达3个月的时间停料,这段时间鱼体的肠道和肝脏等机能萎缩,特别是肠道功能,肠道的绒毛膜前段会受损,相当于有一个自然缺口,而早春池塘水温逐渐升高,病原菌开始繁殖,肠道的损伤会直接导致水产致病菌会通过肠道进入肝脏进行堆积,引发肝脏炎症的问题,或是某些病原由于对鱼血液红细胞具有攻击性造成溶血,具有储血功能的肝脏出现病因定植时,肝组织红细胞受攻击破坏即可呈现黄色或土黄色病理现象而呈现黄肝病变。1.5、其他原因分析,引起肝脏问题还有诸多如水体氨氮,亚盐偏高,饲料酸化等,因此肝脏问题是个综合性的问题,而笔者认为肝脏问题好的办法就是防,防大于治,因为部分原因的肝脏问题是不可逆的,因此肝脏在日常预防而不在事发东窗后采取的补救措施。
东西湖区域养殖模式以青鳊鲫养殖为主,青鱼密度400-600,鳊鱼密度800-1200,鲫鱼密度400-600,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大混养模式效益高!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养殖密度逐年加大,疾病也愈发增多,鳊鱼疾病相对容易治,内服就可治;而青鱼的疾病一直是养户和各大公司最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养殖中后期,发病机理复杂,潜伏期长,一旦发病根本难以治,青鱼的效益也是决定整个养殖模式的关键,因此基于青鱼成活率问题,海大集团组织专门项目组进行攻关,从青鱼肝脏及肠道的组织形态上判断青鱼健康程度,希望找到青鱼最终的发病原因。
放苗后一定要进行池塘消毒处理使用“超碘”全池泼洒,3天后使用“活肥+黄金液/乌金膏”进行低温肥水提高水体保温性和摄食率,促使鱼尽早恢复体质,防止青鱼烂鳃和赤皮疾病的发生。近几年青鱼赤皮病逐渐增加,而且死亡率较高。一般发生在拉网后受到机械损伤,让病原菌趁虚而入致使感染此疾病,所以拉网后必须消毒。 4月份清明节前后使用“快克”对池塘进行全池泼洒,5月份全池泼洒咪唑对池塘进行指环虫杀灭,咪唑杀虫后使用“联合立克”消毒。以后定期镜检查虫,如果发现虫有爆发趋势,需提前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