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精米”引出来的灾难
多年前的冬天,在瑞士马塞尔大学的实验室里,年轻的研究生鲁宁正在用老鼠做一项营养实验。他把相同品种的老鼠分成两组,分别养在两只笼子里,喂以相同的食物,当时科学界公认的营养要素蛋白质、脂类、糖、盐和水。所不同的是,第yi组饲喂的保持自然状态的食物,比如稻谷;第二组饲喂的是经过精制或提纯的食物,比如精白大米。按照流行观点,后者应比前者长得更快更健壮,因为吃得更精细。但是实验结果却完全相反,吃粗粮的老鼠健康活泼,繁殖后代;而吃了精制食品的老鼠却无精打采,四肢无力,几周后陆续死去。
奇怪,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同样结果,精白大米为什么反而令老鼠丧命?粗粮里又有些什么神奇物质?鲁宁反复检查了实验环节,没有病菌污染;查阅了大量资料,没有答案。一天深夜,鲁宁观察着实验老鼠。一个笼子里的依旧活蹦乱跳,追逐嬉戏;另一笼子里的却全身痉挛,眼屎满眶,呼吸艰难。在深思之中他随手将喝剩的牛奶不经意地泼在了鼠笼内。第二天当他回到实验室,意外地发现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并未像以往那样死去,有的反而竖起毛茸茸的耳朵,眼屎也少了。怎么回事?他敏感地察觉到可能是牛奶救了老鼠的命。于是他继续给后一组老鼠添加牛奶,不久,这些老鼠都从死亡的边缘逃了回来。
通过反复对比实验后,鲁宁在瑞士一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精制食物反而比普通食物的营养差些,而牛奶中含有一种生命所必需的要素,生物缺少了它就会死亡。全世界的科学家反复并发展了这个实验。有的用猩猩和猴子代替老鼠做实验,发现水果中含有动物不可缺少的微量物质;有的发现米糠里含有一种人类和动物都必需的成分。十多年后,荷兰科学家培开哈林通过进一步实验认为:食物营养价值不只是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水,主要还有另一种成分。英国的生物学家霍普金斯证实牛奶中确实有重要成分。但是,这些生命所必需的微量物质到底是什么,直到多年后才被分离提纯出来。这就是维生素,以前曾译作'维他命'。它的含量虽微,有时微小到只有一般食物的万分之一,但却神通广大,一旦生命体丧失它,就会病魔缠身,直至死亡。是名符其实的维持生命的要素。
四、我国居民平时饮食存的误区
人们常错误的认为大米越精越好,饭越白越香,食米习惯出现严重问题。普通的中国人日常吃到的大米,大部分都是陈米、劣质米。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为什么?很简单,再好的大米,两个月以后就开始逐渐陈化,食味、香气、口感迅速变差,一过夏天,又有了糠化、发霉、生虫问题。这样到了消费者手里,的确就见不到好米了。温饱年代,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举国上下的眼光,都是盯着如何高产,有大米吃就不错了,好不好吃没什么人计较。
能做种子的大米,你一定没吃过!
大米是餐桌上的灵魂,每天不吃上一碗总觉得生活好像少了什么。可吃了几十年的大米,你真的了解大米吗?你吃的大米够营养、够健康、够安全吗?
据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96%的家庭多年来一直以精白米为主食。这颜色白皙、透亮,形状圆滑的大米却并不是人类主食的理想选择。它是三次抛光、三次打磨后诞生的产物,如此多道加工后基本只剩下胚乳,胚乳完全由碳水化合物构成,从某种程度来讲,一碗白米饭相当于一碗糖水。而占据稻谷60%营养的胚芽部分和含有大量膳食纤维的糊粉层均被打磨掉了!
也许看到你,你会忍不住问?不吃那精米吃什么?难掉要断粮吗?当然不是!要吃就吃能做种子的大米——种子米!
多年前,农民们在秋收后都会挑选成熟度高、颗粒饱满的优质粮食来做为第二年播种时的种子。能做种子的粮食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质粮食,因为未完全成熟或颗粒干瘪的子粒根本无法发芽,更别提做种子了。
共创食代种子米,精选出完全能做种子的稻种,经一道特殊工艺完整脱壳,保留胚芽及糊粉层,即成了种子米!
能做种子的大米,在适宜的温度下24小时即可发芽,生命力旺盛,营养成分远远超过精白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帮助提高人体抵抗力,强健骨骼,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等。无论是体弱多病的老人、抵抗力低下的婴幼儿还是特殊时期的孕产妇,皆可食用。能做种子的大米,营养、新鲜、安全的好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