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地取材。前几年,他主动把村里的几十亩废坑塘承包下来就地取材,搞起了蟾蜍养殖,随着蟾衣、蟾酥药用价值的升高,他看准的这一行业成了致富亮点。
二、人有我优。在养蟾过程中,他注重引进新品种。他认为养小型蟾效益有限,只有引进中华大蟾蜍,才能效益倍增,前年他建起了中华大蟾蜍饲养场,受到养殖户的青睐。
三、技术领先。他在做好市场预测,争创名优产品的同时,跟随父辈着重研究蟾蜍的采衣,仅蟾衣的制取就有8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优质蟾衣的取得,提高了药用价值,增加了收入。
四、立体混养。他合理利用市场空间,进行立体混养。他在实行龟蟾混养时,发现蟾蜍放出的液体能为龟防病疗疾,池内培育浮萍等水草,再利用灯光诱虫,为龟蟾提供了“美食”,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以蟾酥为原料制作的中成药在我国已达数十种之多,在国外医药市场也备受青睐。近几年,国内外对蟾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价格一路飚升,已由2005年的每千克800元升至2006年的每千克1800元。而现在国内蟾酥的收购量仅能达到市场需求量的一半,蟾酥价格仍有上涨趋势。
蟾蜍身上的表皮称蟾皮、蟾蜕,据《中草药大辞典》记载,是一种能治恶瘤等疑难杂症的药物,主要用于疮疡肿素及小儿疳积,现在常用它治肿瘤。在野外的蟾蜍每年要脱数十次蟾衣,可惜往往被蟾蜍自己吃掉,人们很少有机会采集得到,除非蟾蜍生病时脱下后留在草丛中或乱石堆中,否则极难见到。虽然蟾蜍遍布全国各地,但目前掌握蟾衣采集技术的人还比较少,加上蟾衣独特的医疗效果,因此在各大药材市场十分抢手。
据有关资料介绍,蟾蜍用两种天然元素激发后每隔七天左右自然脱衣一次,产量很高,而且不用一滴药物去刺激蟾蜍,碎衣少、整衣率高,所取下蟾衣属天然产物。
蟾蜍脱衣时,一般先从背上开始,其后是头、后腿、腹部、前腿。当它脱完三条腿时,就是其它部位其它部分都已脱完,还有一条前腿时,立即用手把它抓起来,轻轻将剩余部分拉下,并将其口扒开,将已吃进但还没有来得及咽下的部分一起轻轻拿出来即是一个完整的蟾衣。
刚脱下的衣有粘液,应立即用清水轻轻漂洗干净,然后用不锈钢镊子把蟾衣放在事先准备好的25公分长、12公分宽的玻璃上轻轻拉开成标本模样,拉标本时用力要轻,不要拉破或拉不开,否则影响商品质量。标本制好后,放在室内凉干,或放入红外线消毒柜中烘干,一般有九成干即为成品,经包装密封保存或出售。
脱过衣的蟾蜍在另一个池内放两个时,待身上干后刮取蟾酥或放回养殖池内,如食料充足,饲养得法,到秋天或冬眠前可再取其衣,但已脱衣的短期内不能再取衣,因不足四个月再脱的衣得薄很薄,药用价值大,而且很难整理成型,没有商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