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果酒历史
相传2000多年前,秦始皇并吞六国后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和自己长生不老,就派方士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因当时连年战乱,人民长期居无定所,体质虚弱,而出海之人又要求身强体壮、能抵抗各种疾病的童男、童女,一时便无法找到。徐福便周游各地,当他途经旧齐国之地饶安邑(今盐山千童镇),见这里的人个个身强力壮,不生百病。原来饶安邑产红枣,齐人多食枣和饮枣酒,所以枣酒历史至少2000年以上。徐福便在此征集三千童男、童女,命人建造酒坊,酿制枣酒,以御寒驱潮。浩浩荡荡的船队入海东渡,到了现今的日本。造酒技术从此广为流传。汉高祖五年,在饶安建千童县,汉人东方朔以红枣配合香草再度精酿,酿成的酒汁稠粘手、味香甜,饮之满屋喷香,其香气经旬不歇在当时广为流传,使饶安的酿酒业迅速发展起来。在京剧《捉放曹》中就有“饶安沽酒走一遭”的唱段。到了唐代更被文人墨客所喜受,唐代大诗人李贺赞道:“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即为歌咏千童酒之名句。

在中国
果酒成为大众饮品仍需时日
中国春节,白酒是主角,果酒还是个尴尬的存在。为什么会和欧洲的果酒文化相差甚远?
中国果酒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赵宏友说,酒行业是个大产业,白酒、啤酒、葡萄酒、洋酒、甚至是保健酒都风生水起,而果酒却迟迟没有立锥之地,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跟中国的果酒文化有关。
据考古发现,我国的果酒起源应该是世界最早的国家,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在河南贾湖就已经开始制酿果酒,距今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果酒发展仍旧迟缓。“中国的果酒起源虽早,但发展相对缓慢,果酒在欧洲酒类中占比25%,除葡萄酒外的果酒我国不到1%。我国果酒发展主要受地域气候限制,无法形成规模,国内加工主要深藏民间,在我国西南地区比如云南‘是村就有酒坊’,果酒加工企业虽然也在增加,但标准化生产和工艺设备都还不成熟,重点是市场接受范围太窄,消费范围始终停留在‘皇家贵族’饮用的范围内,未能成为大众饮品,仍然需要大力的开发和推广。”赵宏友说。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提升,低度、安全、健康、营养、多样化的酒水产品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果酒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日,领略欧洲果酒的魅力,看一看,听一听欧洲人民都在喝什么果酒?哪国的果酒更有意思?而果酒在中国又是以何种生活方式存在?
在比利时和芬兰
种类多、防酗酒、必需品
制作与品尝果酒是比利时的时尚文化,不光在节庆时,平常生活也可见果酒的踪迹,比利时近来也积极研发可回收包装,鼓励新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量,也积极推动酗酒防治。
比利时酒精与药物问题防治协会(VAD)公布指南,提醒民众每周饮酒总量不宜超过10杯,提倡饮用低度的酒。
实际上,在比利时,果酒不仅是防治酗酒的手段,更是一种小清新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果酒果汁协会,协会秘书长赫尔曼斯介绍,欧洲饮用果酒的历史可追溯到四百年前的杏酒。他们的一个特点是种类众多,可以用杜松子酒、苦艾酒、葡萄酒、茴香酒等调配出上百种配制酒;另一个特点是市场化程度高,产品接受程度高,果酒厂人均占有率高。
欧盟果酒果汁协会成立于2001年,成员来自20多个国家,是目前欧洲极大的果酒果汁行业组织。协会成员之一比利时微笑酒业公司CEO 格纳特就介绍,微笑酒业公司以多系列杜松子配制酒为主要产品,该公司产品的生产工艺在整个欧洲都是非常少见的。
而在距离比利时2000多公里的芬兰,这里的人们更是一日三餐都要饮用果酒,果酒是餐桌上的必需品,如同中国的茶水。这里的果酒主要是以伏特加白酒为酒基,主要使用树莓、蓝莓、草莓、北极莓等野生莓果配制。
果酒创新联盟发现,芬兰和比利时一样,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高,果酒厂人均占有率高,五百五十万人就有二十一家果酒厂,在芬兰葡萄酒也统称为果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