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领略欧洲果酒的魅力,看一看,听一听欧洲人民都在喝什么果酒?哪国的果酒更有意思?而果酒在中国又是以何种生活方式存在?
在比利时和芬兰
种类多、防酗酒、必需品
制作与品尝果酒是比利时的时尚文化,不光在节庆时,平常生活也可见果酒的踪迹,比利时近来也积极研发可回收包装,鼓励新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量,也积极推动酗酒防治。
比利时酒精与药物问题防治协会(VAD)公布指南,提醒民众每周饮酒总量不宜超过10杯,提倡饮用低度的酒。
实际上,在比利时,果酒不仅是防治酗酒的手段,更是一种小清新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果酒果汁协会,协会秘书长赫尔曼斯介绍,欧洲饮用果酒的历史可追溯到四百年前的杏酒。他们的一个特点是种类众多,可以用杜松子酒、苦艾酒、葡萄酒、茴香酒等调配出上百种配制酒;另一个特点是市场化程度高,产品接受程度高,果酒厂人均占有率高。
欧盟果酒果汁协会成立于2001年,成员来自20多个国家,是目前欧洲极大的果酒果汁行业组织。协会成员之一比利时微笑酒业公司CEO 格纳特就介绍,微笑酒业公司以多系列杜松子配制酒为主要产品,该公司产品的生产工艺在整个欧洲都是非常少见的。
而在距离比利时2000多公里的芬兰,这里的人们更是一日三餐都要饮用果酒,果酒是餐桌上的必需品,如同中国的茶水。这里的果酒主要是以伏特加白酒为酒基,主要使用树莓、蓝莓、草莓、北极莓等野生莓果配制。
果酒创新联盟发现,芬兰和比利时一样,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高,果酒厂人均占有率高,五百五十万人就有二十一家果酒厂,在芬兰葡萄酒也统称为果酒。

苹果酒的品质要求
酒精:酒精能防止微生物(杂菌)对酒的破坏,对保证酒的质量有一定作用。因此,果酒的酒精度大多在12-24度。
糖:由于果酒品种的不同以及各地人民的爱好各异,对酒液中的糖分要求极为悬殊,我国一般要求糖分9-18%之间。
单宁:果酒中如缺乏单宁,酒味就会平淡;含量过高又会使酒味发涩。一般要求是,浅色酒中单宁含量0.1-0.4克/升,深色酒中为1-3克/升。
色素:果酒具有各自不同的色泽,是由于果皮含有不同色素形成的。酒中色素随着储酒时间的延长,因氧化而变暗或发生沉淀。这是陈酒不及新酒色泽新鲜的缘故。
浸出物:果酒在100℃下加热蒸发后所得到的残留物。主要有甘油、不挥发酸、蛋白质、色素、酯类、矿物质等。我国一般红葡萄酒的浸出物在2.7-3克/100毫升之间,白葡萄酒在1.5-2克/100毫升。浸出物过低,会使酒味平淡。
总二氧化硫和游离二氧化硫:是果酒在生产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般规定,酒液中的总二氧化硫含量不得超过250毫升/升;游离二氧化硫不得超过20毫升/升。

从去年9月到12月,果酒创新联盟发起的“果酒飘香 富美家乡”——“果酒他乡”系列第1季,已经连续走进怀来、保定、烟台、蓬莱等地考察了海棠果酒、无花果酒、树莓酒、苹果酒等企业。
在酿造专家、媒体观察员及果酒企业家代表走访中发现,我国没有专业的果酒加工设备,使用的大部分是葡萄酒的加工设备,没有专业的果酒发酵剂同时加工规模非常小,以年产量100吨以下的居多,但品类十分丰富,口感上乘,低度、果香浓郁、安全性高、平均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一瓶,与国内葡萄酒价格相比基本持平。
“在我国,果酒是活在尴尬的世界里。酒行业是个大产业,白酒、啤酒、葡萄酒、洋酒,甚至是保健酒都是风生水起,而果酒却迟迟没有立锥之地,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跟中国的果酒文化有关。”中国果酒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刘晓芹说。
刘晓芹看来,利用水果生产果酒,在提高人们健康的同时,还能减少粮食的浪费,最重要的是可以消耗大量的果品,对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民的增收致富,对脱贫攻坚均有较大的帮助。
“果酒他乡”活动走进山东蓬莱调研了几个果酒原材料基地,其中一个与当地果酒企业合作的果农种植了200余亩的苹果,每年产量达50万公斤左右,但每年的苹果市场价格总是不平稳,经常处于“丰产不丰收、丰收不丰产”的困境,自从与当地果酒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每年的收益都十分稳定,不仅鼓了腰包,还降低了市场风险,果酒企业也得到了优质、优量的原材料,双方共赢。
“未来,对于果酒的发展,应注重高质量的产品要有对应的品牌才能将价值更大化,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均应进一步加强品牌意识,丰富品牌文化,引导消费者形成文化消费方式。最关键的一点是产品的市场定位,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才是好产品,产品的市场定位非常重要,市场定位精准,事半功倍。”刘晓芹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