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骨子”是南方一种土壤的俗称,该土壤为红土与风化成粒状的页岩组成,粒状红石包裹在红土之中,喻石为骨因而得名。众所周知页岩矿物含量极高,但植物根部是无法吸收石化物质成分的,然而历经岁月风化成粒的页岩。
页岩可被植物吸收利于植物生长的矿物成分是普通土壤中不可得的,再与极为适合植物生长的红土结合就形成了土质松软富含有效矿物成分高特别适合种植水果的石骨子土。形成该土壤所需的天然因素居多,因而难得,面积成规模的更是难求。
然而1998年四处走访、潜心学习水果种植技术的袁总回到家乡,他对种植水果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有了研究并对之十分讲究。通过地方了解到在距离他家十多公里的吴公包这座山和周围的土地均为红色,但是周围农户极少皆为荒山且交通不便。获知详细地址之后袁总可没顾上这些客观因素,带上当地研究地质的专业人员实地考察,经科学的考证这几百亩红土皆为石骨子土,并且土层较厚、风化的页岩粒状成分居多、所富含的矿物成分也为植物可吸收成分,地处位置光照良好。当时的袁总欣喜若狂如获至宝,啥也不说包山买地,由于石骨子土层较硬当时的条件有限,历经3年时间全靠人工修路开荒松土种上了60余亩自己相当有研究的水果—枇杷。精心培植6年之后枇杷达到了自己预想的品质开始投入市场,由于提高品质种植成本翻倍增加,袁总的枇杷价格不为当时的市场接受和了解,折本也要保证品质,遭到家人的连连反对也不曾改变还曾加了高品质的桃子、柑橘等等。
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仁寿6月19日讯(通讯员潘建勇)6月17日,记者在仁寿县方加镇武通村看到,树上桃子正熟,树下桃农忙摘,村头货车忙碌,果农的脸上绽放着笑容,处处呈现一派喜悦繁忙的景象。
??近年来,武通村党支部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引导村民规模种植桃子1200多亩,闯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致富的新路子,成为远近闻名以桃为特色产业的水果专业村。去冬今春以来,武通村两委注重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把提高桃子品质和帮助群众解决销售渠道作为一项主要的民生工程,在充分调动了全村果农的积极性的同时,圆了老百姓的致富梦。
??武通村的桃子每年成熟期是6月中旬,由于个大、色美、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成都、云南、重庆等地的客商纷纷来这里拉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