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即为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前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式,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而由于南京大学率先引用并愈来愈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就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SCI论文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依然是神秘的,难于发表的,正基于此,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比较公正,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用心于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一方面使得我国科研可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提高了我国的科技水准,同时我国科技工作者也需要经常善于运用SCI官网进行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询与搜索。
发表论文的黄金法则——阅读尽可能多的发表论文,无论优质文章和不如人意的文章都有可学习之处。
任何时候成为一个批判者都不算晚。在杂志社里,一个小组成员共同批判一篇论文,这样的对话可以是是非常精彩的。每天精读至少两篇论文(不仅是你研究领域中的论文),然后想一想它们的优点,这对你来说也非常有帮助。做一个好的读者也是一个潜在的重要品质,因为它有助于你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论文。你在电脑屏幕或实验室里花费无数个日日夜夜很容易让你对自己的论文充满了自信。当然,你的导师也会误入这一陷阱。
论文发表从撰写到出刊的几个阶段——审稿及初审费
稿件收到后编辑要初审,主要是看是否符合它们刊物的发文方向及稿件的宏观质量。如果初审过关,恭喜你,可以交初审费了。什么是初审费?据期刊编辑部说用于专家审稿的费用(每一分钱都要作者承担)。审稿费多少不等,一般原则是期刊档次愈高各种费有愈高,但不绝、对。这是最让作者头疼事,交完初审费,不知等来的结果是什么,如不录用,大多连审稿意见都没有。转投,还要交钱…,投过三次不用,对于低工薪阶层的你还有信心再投吗?不过吃准自己的论文质量,还是要坚持的,并不是所有的审稿人都是专家(很多不负责任的导师让他的学生审)或很懂你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