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Cr17Ni12Mo2(对应美标316)是一种添加钼元素的奥氏体不锈钢,通过在10Cr18Ni12基础上改良化学成分,显著提升了耐还原性介质腐蚀和抗点蚀能力。其碳含量≤0.08%,含有16-18%铬、2-3%钼及10-14%镍,金相组织为稳定奥氏体。该钢材在海水、氯化物环境中展现出优异的耐腐蚀性,机械性能达到抗拉强度≥520MPa、屈服强度≥205MPa,广泛应用于化工设备、海洋工程设施等耐腐蚀需求场景。标准体系中与中国S31608、美国S31600、日本SUS316等牌号对应 [1-2]。
材料类型奥氏体型不锈钢
标准SUS316(日)、S31600(美)
密 度7.98g/cm3
抗拉强度≥520MPa
适用介质海水/氯化物
热处理1010-1150℃固溶
目录
1化学成分体系
2物理性能特征
3耐腐蚀机制
4标准映射
5工业应用场景
6加工处理规范
7技术发展沿革
碳含量控制≤0.08%,铬含量16.00-18.50%,镍含量10.00-14.00%,钼含量2.00-3.00%,通过添加钼元素显著提升材料的抗点蚀能力。硅、锰等元素上限分别≤0.75%和2.00%,硫磷含量均≤0.035%以确保材料纯度。部分改良型号通过添加钛元素(0.13-0.7%)形成06Cr17Ni12Mo2Ti,进一步优化耐晶间腐蚀性能。
在力学性能方面展现出抗拉强度≥520MPa、屈服强度≥205MPa的强度特性,延伸率≥40%加工成形性。熔点范围1398-1420℃,密度7.98g/cm3,硬度≤187HBW。固溶处理后形成单一奥氏体组织,在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结构稳定性,耐受温度可达1200℃。
钼元素的加入使材料在还原性介质(如稀、磷酸)中的耐蚀性显著提升,点蚀当量值(PREN)普通铬镍不锈钢。与06Cr19Ni10相比,其耐海水冲刷腐蚀能力提升约30%,在含氯离子介质中临界点蚀温度提升15℃以上。但在环境下存在腐蚀速率陡增现象,需限制使用温度≤50℃。
该型号在中国GB/T 20878-2007标准中对应S31608,与ISO的X5CrNiMo17-12-2(1.4401)、美国ASTM的S31600、日本JIS的SUS316形成等效关系 [1-2]。新旧牌号对照中取代原0Cr17Ni12Mo2,执行标准涉及GB/T
1221-2007(耐热钢)、GB/T 4237-2015(热轧板材)等14项。欧盟EN标准中同时涵盖钢板(EN
10088-2)和焊管(EN 10217-7)等产品形态的技术要求 [1]。
作为耐点蚀材料,主要应用于:
海洋工程:海水淡化设备、船用泵阀、海底输油管道
化工领域:染料合成反应釜、尿素生产塔器、醋酸储罐
能源装备: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化工设备、海水处理设备
医疗器具:外科手术器械、植入物固定装置
食品加工:酿造设备、酸性食品灌装线
2025年数据显示,该材料在化工设备的应用占比达35%。
需采用1010-1150℃固溶处理工艺,冷却速率不30℃/s以避免碳化物析出。冷加工硬化系数为0.7-0.9,深冲压成型建议采用两次退火工艺。焊接选用ER316焊丝,厚板焊接需控制层间温度≤150℃。与316L(022Cr17Ni12Mo2)相比,因含碳量较高导致焊后敏化倾向明显,不用于厚板焊接结构。
自2007年GB/T 20878标准实施后,06Cr17Ni12Mo2正式取代旧牌号0Cr17Ni12Mo2,新牌号体系碳含量标注方式变 [1]。2023年标准修订中新增对钛元素及稀土元素的要求,规定铕、钐等稀土元素总含量≤0.15%。截至2025年,太钢等企业已实现该型号不锈钢板材的国产化,厚度规格覆盖1.5-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