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智能集菌仪JPX-2010微生物集菌过滤器
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用途概述
多种用途:(1)注射用中、西药品,大输液的无菌检查;(2)微生物限度检查,用于口服中、西药品、化妆品、食品、食品等杂菌计数,可作半固体、混悬液、固体等样品检查;(3)临床化验体液中的细菌检查、血液制品和兽药制品的检验;(4)少量试验材料的除菌过滤。
2. 两种培养方式:(1)加培养基至玻璃筒内,可作封闭式直接培养;(2)取出滤膜作需气菌、厌气菌和真菌培养。
3. 本仪器一次购买可长期使用,每试验一个滤头损耗一张滤膜,其它部件均为耐用,多次使用,无废物处理,符合环保(GLP)要求。贵重药液可以回收。在药品检查,所需培养基为封闭式滤器的一半量,更大地节约试验费用。
使用方法:
1. 拧松底部圆螺母,抬起金属固定架,取出玻璃桶,在多孔垫板下先放置一橡胶垫圈,在垫板上放置一聚四氟乙烯(PTFE)滤膜垫圈,然后放上微孔滤膜 (φ50mm,0.45μ),再放置一四氟乙烯(PTFE)滤膜垫圈,安装玻璃桶,在玻璃桶顶部再安装一片密封橡胶片,套上金属固定架,拧紧底部螺母,盖上顶部可启开的盖即成密闭式结构,如不需要全密闭结构,可不安装顶部橡胶片;
2. 底部排液管口接一橡胶管,并用纱布或别的包扎好管口;
3. 将整个滤器连底座包扎好,进行121℃蒸汽消D灭菌后即可使用;
4. 加液体试样,可用灭菌器注射,刺入橡胶片,注入滤器内,放固体、半固体试样,可用开发式直接加入滤器内
集菌仪是集菌培育器的配套运用仪器,经过集菌仪的定向活动加压作用,口罩被过滤并在滤器内进行培育,以查验口罩是否含菌。检测口罩进程:口罩经过进样管道连续被注入集菌培育器中,使用集菌培育器内构成的下压,经过0.45微米孔径的滤膜过滤,口罩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被截留搜集在滤膜上,经过冲刷滤膜除掉口罩的抑菌成分。然后把所需培育基经过进样管道直接注入集菌培育器中,放置规则的温度培育,调查是否有长菌现象。广泛适用于打针用无菌制剂的无菌检测,含有抑菌成份的药品、大输液、水针剂、灭菌医疗器具、无菌打针用水等,也可用于食物、饮料职业等微生物限度查看。
微生物限度检验的集菌仪(反复使用培养器)SOP纯化水、注射用水、上清液、口服液等的薄膜过滤方法
1.取滤膜(直径50mm)N张,浸泡在纯化水里约5分钟
2.用镊子取出滤膜,平贴在不锈钢网片上,将不锈钢网片放入不锈钢底
座里,放入垫片和O型圈,将螺盖和杯体盖紧组装成一套完整的全封闭过滤培养器。
3.灭菌,用牛皮纸将组装好的培养器包好,放入高压湿热灭菌锅里进行灭菌(按照2005年中国药典)的规定进行灭菌。
4.取灭菌好的培养器至微生物限度检定室,进行集菌过滤。
5.打开配置好的固体培养基,将集菌好的滤膜平贴在培养基上(滤膜上不可以有气泡产生)。
6.按照中国药典的规定进行培养。
主要特征:
1.集菌仪采用新型医用全不锈钢机箱,体积小节省空间,经久耐用满足无菌实验室的要求。
2.新型相位压控无级调速,克服其它同类产品低档无力的缺点,使操作控制方便。
3.新型涡轮减速系统,保证机器工作低噪音,大扭距力,无运转惯性保证了运转的安全性。
4.集菌仪由于采取了新型原装进口涡轮减速系统动力系统,动力功率高,保证了高粘度样品实验的进行并可以提高速度。
5.光电电磁安全控制,低压智能断电保护。
6.可满足药碘所有无菌和微生物限度的试验使用。
7.本仪器对所需耗材通用性强,对国内外集菌仪耗材都适用。
技术参数:
型号:JPX-2010
电源:220V/50Hz
功率:100W
转速:20-200rpm
悬架总高度:37cm
总重量:15Kg
外形尺寸:220×360×120mm
智能集菌仪简介:
供试品通过智能集菌仪的定向蠕动加压作用,实施正压过滤器并在滤器内进行培养,以检验供试品是否含菌。供试品通过进样
管道连续被注入智能集菌培养器中,利用集菌培养器内形成的下压,通过微孔滤膜过滤,供试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被截留收集在
滤膜上,通过冲洗滤膜除去供试品的抑菌成分。然后把所需培养基通过进样管道直接注入集菌培养器中,放置规定的温度培养,观察是否有长菌现象。
操作说明:
1. 取出培养器先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在无菌室内打开塑料包装袋。
2. 将培养器逐个插放在不锈钢座上。
3. 将集菌培养器的弹性软管装入智能集菌仪泵头,要求定位准确,软管走势顺畅。
4. 打开待检样品的瓶盖插针孔并消毒之,(若检测安瓿样品,先将安瓿颈部消毒,然后打开并将安瓿)样品瓶定位。
5. 拔去进样双芯针管之护套,插入样品瓶中,开启集菌仪,实施过滤集菌(应避免双芯针管进气,滤膜被药液浸湿,影响进气)。
6. 完成集菌后,若样品含抑菌物质,按药典 规范要求适当用冲洗液清洗,清洗方法与集菌过程相同。
7. 消毒培养基瓶插针孔处。
8. 摘下顶部空气滤器开口的胶塞,套在培养器底口上,用软管夹子,依次开闭软管,开启集菌仪,将培养基泵入培养器内。
9. 用夹片夹闭与培养器连接部的软管,留下5~6cm软管,剪除其余部分,并将开口端插在空气过滤器开口上。
10. 分别按规定进行培养。
11. 观察培养情况,若需取样分离培养,可将软管消毒,用无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