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国增塑剂产量大增,市场区域的划分逐渐模糊不清,各工厂不再独守一隅,核心消费市场集中之地往往出现短兵相接。跨区域销售,参与异地竞争由于商品量的增加,各增塑剂工厂都迫切需要扩大自己的用户群体。地处北方的增塑剂工厂几乎全部南下,在华东、华南建立销售处或发展当地代理商。同时,华东、华南的增塑剂工厂同样不甘示弱,大幅度扩张产能以及“势力范围”。各增塑剂供应商之间的明争暗斗、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竞争的最终结果是各个主要塑料加工基地的增塑剂用户可以从容挑选供应商,而且在价格、数量、付款、质量检验等各个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下游用户坐享渔翁之利。




环保增塑剂价格不断攀高,低价替代品横行,经历2006年的暴涨,以及2007年的高位盘整,目前环保增塑剂价格已经较2005年提高了500美元/吨以上。高昂的成本使得价格相对低廉的替代品的生存空间加大。2006年起,原本较为“低调”的环氧大豆油、多元醇苯甲酸酯以及各种名目繁杂的替代品,盛极一时,横行市场,挤占了增塑剂市场大幅的市场份额。增塑剂行业的竞争,从行业内部的竞争,扩展到增塑剂与低价替代品的竞争。




近几年来,国内各家环保增塑剂工厂几乎都增加了新品种,例如DOTP,DINP,但其实大家的产品结构几乎还是一样,还都在一个同心圆中。因此产品的差异化并不明显。有所区别的是近年来一些增塑剂工厂不约而同的新建了苯酐装置,而且2006年苯酐利润颇丰,并延续至2007年;但一旦出现苯酐的滞销,又会使增塑剂雪上加霜,这种情况在近几年也曾不止一次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