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强夯机发展历程
强夯法基本思想源于古老的夯击方法,用夯击法加固地基土或土工构筑物是我国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采用的施工方法[2]。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就一直用夯(木夯、抬夯)、硪(石硪、铁硪)加固地基。夯和硪重量轻,用人工可进行举升和释放,固不存在机械的概念。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重锤夯实法,由于锤重仅20~3 0 kN,落距2~3 m,所以,一般的工程起重机足可承担施工。到50~60年代,虽然重级重锤夯实法锤重发展到了50~70 kN,落距也提高到5~9 m,但此时强夯机与工程起重机的界线仍没有大的区别,其加固深度很浅。真正意义上强夯机的出现是在作为一种在原理、加固效果、适用范围和施工工艺都异于夯击法和重锤夯实法的现代地基处理技术由法国工程师梅纳(L.Menard)于1969年创立强夯工艺后形成的
室内土工试验结果会由于试样扰动而受到影响,因此,在利用室内试验得出的岩土参数时必须小心对待。原位测试可避免取土扰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但是,原位测试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首先,原位测试的应力条件复杂,一般很难直观地确定岩土体的某个参数,因此在选择计算模型和确定边界条件时将不得不采取一些简化假设,由此引起的误差也可能使所得出的岩土体参数不能理想地表征实际土体的性状,特别是当原位测试中的土体变形和破坏模式与实际工程不一致时,;其次,原位测试一般只能测定现场荷载条件下的岩土体参数,而无法预测荷载变化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岩土体参数的测定,仅仅依靠原位测试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