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
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干法烟气脱硫技术,该技术具有投资少、占地小、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兼有高效除尘和烟气净化功能,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因而,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煤的清洁燃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对该技术的反应机理、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等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其工艺流程:从煤粉燃烧装置产生的实际烟气通过引风机进入反应器,再经过旋风除尘器,最后通过引风机从烟囱排出。
CaS摩尔比的影响
CaCO3摩尔体积为CaO的1.79倍,CaCO3煅烧过程中自然孔隙扩大,形成的多孔隙结构有利于CaO与SO2反应。理论上,硫的盐化反应中CaO与SO2按照等摩尔比进行。但是实际反应中由于脱硫产物CaSO4的摩尔体积是CaO的2.43倍,CaO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CaSO4薄膜,这层膜减缓SO2与CaO颗粒反应速率,致使短时间内石灰石颗粒内部CaO无法充分反应。
燃料和石灰石粒径的影响
循环流化床锅炉对燃料和石灰石粒度及粒径分布有严格要求。燃料平均颗粒度过大,会造成锅炉床料大颗粒积聚,床料分层,流化变差,排渣设备堵塞,严重时导致炉膛结焦停炉。石灰石平均粒度过大,脱硫气固反应表面积减小,扩散阻力增加,石灰石利用不充分。但是,燃料和石灰石粒度太小时,会增大其飞灰形式的逃逸量,旋风分离器捕捉不到,使脱硫效率下降,飞灰含炭量升高。故一般采用0~2 mm,平均100~500 μm的石灰石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