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断电抢修: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助电力线路快恢复
当台风、地震、泥石流等灾害突袭,电力线路常因杆塔倒塌、线缆断裂陷入 “断电” 困境,而 “断路” 的次生难题更让抢修工作雪上加霜 —— 传统抢修车辆陷在淤泥、乱石堆中寸步难行,携带的发电机、熔接设备因缺乏运输载体迟迟无法抵达现场,电力恢复时间被不断拉长。河北五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 “冀虹?” 水陆两栖全地形车,正以 “全地形通行 + 移动供电 + 强承载运输” 的核心优势,成为电力抢修队伍的 “开路先锋”,助力断电区域快速恢复供电。
灾害导致的断电抢修场景,从来都是 “难上加难”:有的区域因洪水浸泡,电力线路沿线道路变成 “泥浆池”,传统工程车刚驶入就陷车,需多台车辆牵引才能脱困;有的山区杆塔位于半山腰,唯一通路被滑坡的土石堵塞,抢修人员只能靠人力背运轻型设备,往返一趟需 3-4 小时;还有的城市内涝区域,电力抢修点被积水包围,普通车辆因排气管进水无法靠近,发电机等关键设备只能 “望水兴叹”。此前某次强台风过后,某郊区 10 千伏线路因杆塔倒塌断电,传统抢修车因道路泥泞停滞在路上,导致抢修队伍延误 2 小时才抵达现场;而河北五星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到场后,仅用 40 分钟就穿过泥泞路段,将熔接机、备用线缆等设备送抵抢修点,让线路恢复时间缩短了近 3 小时。
这款全地形车能成为电力抢修的 “得力助手”,首先源于其针对极端路况的深度设计。从动力核心来看,它搭载美国科勒(Kohler)4 冲程 OHV V-Twin 空冷型电子燃油喷射发动机,23 马力的强劲动力配合 8 轮驱动系统,能轻松碾过电力线路沿线的乱石堆、穿越过膝深的泥浆区,即便遇到被冲毁的路基,也能凭借 230mm 的离地间隙平稳通过;特制的 “鸭蹼式” 轮胎更是关键 ——25mm 深的胎牙沟槽在泥泞路面抓地能力比普通轮胎提升 3 倍,避免打滑陷车,进入积水路段时,轮胎还能化身 “船桨” 划水推进,水上时速可达 5-12 千米 / 小时,无需停车切换模式,实现 “从陆地泥泞到水域” 的无缝衔接,彻底解决传统抢修车 “遇泥陷、遇水停” 的难题,让抢修队伍能快速抵达电力故障点。
在电力抢修的核心需求 ——“供电与运输” 上,该车型同样精准适配。它可通过模块化改装,搭载小型应急发电机,为电力抢修设备提供稳定动力:区别于传统发电机需依赖车辆运输、抵达后再搭建供电线路的繁琐流程,这款全地形车能在行驶途中提前启动发电机预热,抵达抢修点后 10 分钟内即可为熔接机、线缆测试仪等设备供电,省去设备调试时间。同时,车辆陆上 454 千克的载重能力可一次性装载 2 盘备用线缆 + 1 台熔接机 + 3 套抢修工具,635 千克的牵引能力能拖拽小型吊车,用于扶正倾斜的电力杆塔,减少抢修人员的体力消耗。在某次山区电力抢修中,该车型不仅载着抢修设备穿越土石路段,还通过自带发电机为线缆熔接持续供电,让原本需要 5 小时的抢修工作,仅用 2.5 小时就完成,大幅提升了供电恢复效率。
针对电力抢修的复杂环境,该车型的防护与耐用性设计也为 “快恢复” 保驾护航。全车身采用真空成型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质,耐碰撞、抗挤压,即便在运输设备途中遭遇落石或杆塔残片撞击,也能保护车内设备完好;TS 三重封闭设计确保车辆部件不受泥浆、雨水侵蚀,避免因部件故障导致运输中断;LC0F 高防护性能设计则能保护抢修人员安全,避免在前往故障点的途中因路况危险受伤。此外,车辆配备的 OBD“6+1” 发动机故障自动诊断系统,能实时监测动力状态,提前预警燃油不足、油压异常等问题 —— 在偏远的电力抢修现场,一次发动机故障可能导致抢修停滞数小时,而该系统能最大限度减少此类风险,确保抢修设备运输与供电支撑不中断。
从泥泞的郊区线路到积水的城市供电点,河北五星 “冀虹?” 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始终以 “能闯、能运、能供电” 的特性,为电力断电抢修打通 “最后一公里”。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抢修装备 “怕泥泞、怕积水、运输能力弱” 的弊端,更以高效、可靠的性能,让电力抢修队伍 “来得快、动得快、修得快”,帮助断电区域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在各类灾害导致的电力中断场景中,这款全地形车无疑成为了 “电力恢复加速器”,真正实现了 “断电不慌,抢修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