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环保为不当作为背书
一叶知秋,管中窥豹。当前,一些地方在管理上仍旧粗放,决策的不科学、程序的不严密,“拍脑袋”、“一刀切”的情况并不少见。
解决问题的心情迫切,想以简单、易行的措施来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结果往往顾此失彼。有的政策措施缺乏调研论证,忽视民情民意;有的背离实际情况,违背发展规律;有的则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政绩。这些问题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这样的作为,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乱作为,比不作为为害更甚,必然引发公众质疑,政策也难以执行,最终会导致朝令夕改,公信力受损。

为何霾不应定义为气象灾害?
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于5月27日审议《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将霾列为气象灾害。
关于专家的对话:
王金南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立法将霾列为气象灾害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试想一下,如果霾是一种自然灾害,到时我们如何去追究治霾不力的责任?如何去寻找治霾不力的责任主体?
(一)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 员会,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法制办协调,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 例》;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联系人:肖丽莎(经理)
手机:13580851965
邮箱:green_ly@longyang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