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早上8点多,环城南路建国门外一个小垃圾桶上的告示,引来很多人围观。
这个垃圾桶并不特殊,只是周边堆满了生活垃圾,苍蝇乱飞。垃圾桶顶部一张告示上满是粗俗的话语,却清楚地表达了一个意思,“不准向垃圾桶旁边堆放生活垃圾。”
此时从远处走来的一名环卫工说:“我叫何长琴,打扫这一片已经有4年多了,从10多天前开始,围着这个垃圾桶的垃圾,就是前脚刚刚才收拾完,转身又扔下一堆。无奈之下,13日早上,我就贴了这个告示。我识字不多,就觉得骂的话难听点,那些扔垃圾的就不敢扔了。可是贴告示三天来,效果并不明显。”
经过市民的劝说,何长琴再次打扫了垃圾桶周围的生活垃圾,并当众撕下了告示。他说:“我知道我贴告示骂脏话不对,但是我实在希望倒垃圾的人能有所收敛,路边小垃圾桶是为了方便过往市民的,根本不是附近居民扔生活垃圾的地方。”
无论是哪里,我想都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在此,湖南金盛塑业提醒您,不要忽视垃圾桶的存在,正确使用他们,为人方便, 为己方便。


在今年两会上,四川省两会代表委员,四川师范大学谢元鲁教授提交建议,呼吁成都市加大垃圾分类工作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成都市建设“世界田园城市”。
回顾起来,中国的垃圾分类历史已有15年。1996年底,环保组织“地球村”率先把垃圾分类的概念引入中国,并进入北京社区试点。但这15年来,北京作为全国最早实践垃圾分类的城市却收效甚微,甚至还面临“垃圾围城”的窘境。这也是全国大多数城市在垃圾问题上的一个缩影。
有代表提出说,垃圾分类的一环节应该从民众做起,如果能够在最初阶段实现分离,会省很多的力。这十五年来,“垃圾分类”几乎人人赞同,但践行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那么,收效不好的原因在哪呢?
垃圾分类,首先要把垃圾正确地扔进垃圾筒。人们虽然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可很多人其实不懂如何分类,大多数人并不能清楚地判断,哪些东西是可回收的,哪些东西是不可回收的。看看大街上的分类垃圾筒,可燃垃圾中充斥着塑料袋,不可燃垃圾里也混入了果皮。这样还是乱扔,跟没有分类还是没有区别,因此要想把垃圾分类做好,首先得把规则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大家知道。

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其实并不难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冬日的抗震纪念碑广场上依然热闹。坐在长椅上,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远处几个老人扭动着手中的红扇灵活地舞着,近处几个孩子脚踩轮滑追逐、嬉戏,恋人们手挽着手漫步在公园的小径……这是一幅多么惬意生活照啊!可一些不文明现象却让人如鲠在喉。
镜头一:一位年轻漂亮穿着入时的妈妈带着孩子来广场玩,孩子饿了要吃零食,妈妈立刻高声制止了她,拿出湿巾细细地给孩子擦拭小手……然后,这位妈妈随手将湿巾丢在地上……
镜头二:一对年轻的恋人坐在树下,一边低声细语地聊着什么,一边磕着瓜子。旁边一位年近五旬的清洁工阿姨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清扫着他们身边的瓜子皮。阿姨想用这种无声的行动启发他们……
镜头三:一位中年男子坐在台阶上吸烟,这支烟眼看就要吸完,清洁工阿姨伸出了垃圾袋希望他能把烟蒂扔进去,但这位中年人瞪了阿姨一眼,把烟蒂使劲扔到远处。
镜头四:几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一路打打闹闹地玩耍,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垃圾桶,小伙子一边拍打裤子,一边狠狠地把垃圾桶踢翻。
希望以此文唤醒大家的公共卫生意识,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其实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