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类,有的小区能够持之以恒,有的却为何成了摆设?仔细想想,既“卡”在运营模式上,更“卡”在观念上。
梅岭园的生化处理设备由环卫公司运营,在政府提供部分支持下,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问题,设备有专人管理,10多年运行正常;反观虹桥帝梵尼小区,同样的设备,接手的物业公司缺乏积极性,设备一建成就“束之高阁”了。
另一方面,居民要养成分类收集的习惯,也有一个过程。特别在试点的初期,居民若认同这种做法,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毕竟,大多数居民的环保觉悟不是天生的,需要大力宣传引导,需要有人来带头,需要有人来管理提醒,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而当一件好事能够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就能成为一座城市的“环保行动”,反过来又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
倡导垃圾分类是一场长期的战役,不仅需要各项实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更需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针对每个区域、不同小区,制定有效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逐步引导老百姓养成全民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否则,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试点阶段”。


建立网络化运行机制
为充分调动各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芜湖市健全完善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采用村收集、镇清运、市区集中处理模式。
村级定点收集:各村按照每200~300户配一人的要求配置垃圾保洁员,按照便民、环保的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池(箱);农户将生活垃圾进行初步分类、袋装存放,保洁员负责每天按时收集各家各户的生活垃圾,进行二级分类,将不能回收利用的统一存放到村垃圾池。镇级集中清运:各乡镇分别建设1~2处农村垃圾中转站,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出专业垃圾清运公司,负责将各村定点封存的生活垃圾统一清运到中转站,然后再集中运送到指定的市、区垃圾处理厂。
在提高市垃圾处理厂消化能力的同时,莱芜市又在莱城区、钢城区建设了2处大型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在偏远乡镇统一规划建设小型垃圾处理场,对从各乡镇运来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垃圾搬家和二次污染发生。

垃圾分类,纳入日常行规评比
插着吸管的纸杯娃娃、被咬一口的红苹果,作为干、湿垃圾的“形象代言人”,这两个卡通形象近来已成为复旦附中的“小红人”,出现在各教室的垃圾桶上,帮助学生正确将垃圾按干、湿分类对号入桶。在教室中放置两个垃圾桶直接进行干湿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也将纳入班级日常评比。
此次活动的发起者,复旦附中环境科学社社长卢德颐同学告诉记者,学校很早就在班级一前一后放置两个垃圾桶用于分类,但很多同学往往就近扔垃圾,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小卢带领志愿者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有关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具有环保意识,愿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但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是他们极大的困惑。
为了让分类垃圾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卢所在的环境科学社和志愿者服务队联合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从垃圾制造的现场——教室开始正确分类干湿垃圾,培养环保习惯。他们精心设计了干、湿垃圾的标记,贴在每个教室的垃圾桶上,同时将常见垃圾分类细则贴于每个班级,帮助同学正确地将文具、塑料制品等垃圾扔进可回收的干垃圾桶,而将果皮、餐巾纸、粉笔灰、口香糖等放入不可回收的湿垃圾桶“活动推广后我们能见到明显的进步。 ”卢德颐说,以前很多同学误以为果皮和菜叶是可回收的,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后,现在他们都能将这类垃圾正确地放入湿垃圾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