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误将不同批号墙纸贴在同一墙面,产生色差,被误认为是批内色差
2. 施工时采用品质不过关的胶粘剂,或墙纸背面上胶水时涂拭不均匀,导致墙纸出现翘边,而误认为是无法粘贴,
3. 施工时为处理接缝,贴金箔工艺要注意使劲用刮板刮擦,导致接缝两侧纹路受损,侧观时发亮,被误认为是侧观阴影。
4.贴金箔工艺施工时因手未洗净、毛巾太脏、墙面脏东西由接缝处渗出,导致接缝处侧观发黑,被误认为是侧观阴影,
5.金箔墙纸施工时采用硬质刮板,导致金箔表面受损或产生划痕,被误认为是质量问题
6. 金箔纸施工时误将白胶浆沾染到金箔表面,导致金膜失去光泽(白胶浆会在金膜表面形成雾状膜,且无法擦拭),被误认为是质量问题。
7.金箔纸很漂亮,但它也怕胶水。由于金箔原材料有电化铝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尽量用中性植物胶水。
金陵金箔南京金箔,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朝,贴金技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瑰宝,其广泛用于皇宫贵族或佛像寺庙的贴饰,以表现其富丽堂皇或尊贵庄重。
金箔是将金片捶打成厚度不超过0.1微米的薄片,用作建筑、器物、佛教塑像装饰及名贵中成药的配方。
南京是金箔的故乡,自从有了金箔,贴金技艺便应运而生。自古以来,金箔的配方和贴金的绝技是密不示人的,所以,人们无法想像如何将黄金打造成薄如蝉翼的金箔,又如何将薄如蝉翼的金箔贴饰在各种物体上。艺百贴金传人的金艺技师们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新技术研发,终于撩开了古代贴金艺人的神秘面纱。元朝时,开始大量生产金箔,到了明清,更有进出一步的发展。1975年在太平门外徐达五世孙徐傅墓中出土的金丝补服,即为400多年前金陵金丝的物证。南京东郊龙潭镇及江宁县花园乡等一带是金陵金箔、金线生产的集散地,农户均有'打箔'、'制线'的手艺,且世代相传。金陵金箔具有历史悠久。东郊龙潭镇及江宁县花园乡一带是金陵金箔、金线生产的集散地。金箔生产工艺独特,为手工捶制,是中国独特传统工艺。以金片捶打成厚度不超过0.1微米薄片之称。主要用作建筑、器物、 佛教塑像装饰贴金及名贵中成药的配方。
人们对黄金的赞美中常常也在无形中体现了黄金的特殊工艺,如:“金枝玉叶”、“金碧辉煌”,所描述的就是黄金工艺的一个重要品种——金箔。
金箔是用黄金锤成的薄片。黄金由于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一两(31.25克)纯金可锤成万分之一毫米厚、面积为16.2平方米的金箔。即一克黄金可以打制成约0.5平方米的纯金箔,厚度为0.12um。金箔标准规格为9.33*9.33cm,其它常用规格格还有8*8cm,10.9*10.9cm,4.5*1.5cm,2.75*2.7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