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中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
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在上下文中,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牧羊人,站在贫瘠的高岗之上,背后是充满恐bu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则是沙漠绿洲中的棕椰与橄榄掩映着的亭台楼阁宫殿之属。因此,这时的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古典园林景观布局再现。中国古典园林源自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情感,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融合关系,体现在“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在小空间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布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空间的感受出发,模仿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创造现代语境下的新型园林空间。上海世博园中国园中的设计就将“亩”与“园”相结合,形成了“九亩园”的布局,创造出富有当代魅力和传统园林精神的“亩中山水”系列。
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要素、色彩、诗词文化的解构与重组。古典园林的中国情节是由古典园林的山、水、植物、建筑造园要素结合中国色彩、诗词文化等共同营造的。新中式景观为营造本土地域化的中国式景观,就必须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色彩、诗词文化精辟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离解构,再按造园的空间和视觉手法及现代审美和功能要求进行重组,设计现代语境的中式景观。万科第五园建筑对中国传统民居安徽马头墙、云南“一颗印”、江南“四水归堂”等建筑符号的采用;中国素雅、朴素的灰白色彩的抽取;中国气息的竹、芭蕉、菖蒲等植物应用都为其新中式景观打上了中国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