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应新民晚报广告///新民晚报广告部电话
新民晚报》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编辑方针,着眼于“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内容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 新民晚报标识
《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创办人为三名中央通讯社编辑: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陈铭德辞去中央社职务,自任社长。吴竹似、刘正华兼任编辑,在中央社支薪,报社工作也是尽义务。 报纸定名《新民报》有两层意思:一是继承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时的机关报《民报》革命传统;二是取《诗经》“大雅”篇作育新民之意。初创时期的社址只是在南京洪武街租赁的几间平房。第二年迁到估衣廊73号,才粗具规模,但全报社连送报员也只有十五六人。 头几年的版面,只能完全刊登中央社的统发稿,非但毫无特色可言,而且还得为追随蒋介石“围剿”苏区的川军刘湘所部的“战绩”和在四川的“文治武功”大吹大擂。这样一张在南京出版而又有浓厚四川地方特色的小报,在京沪报馆如林的市场上,毫无地位可言,发行二千份,大部分是赠阅。广告收入每月只有二百来元。报社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不幸的是,主持编务的吴竹似,在出报后两个月就因肺结核复发病倒了。刘正华身兼两职,不胜劳累,年底也离开报社。此时,张友鸾接受陈铭德的邀请,出任总编辑。不久后,陈铭德又聘法国勤工俭学归国的金满城为副刊主编,副刊名为“葫芦”,意在问执政当局: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新民报》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抗敌御侮的言论和宣传报道,大得人心。由此报纸影响扩大,一个月内,发行数由二三千份上升到一万多份。1932年 “一·二八”事变后,《新民报》发表《请对日绝交》等社论,极力主张抗日,于6月19日第一次遭到国民党政府下令停刊一日的处分。 1935年,罗承烈到社任专职主笔。12月,阳翰笙开始为《新民报》编副刊《新园地》。编辑方针为反帝、反封建、反复古。“一二·九”运动中,《新民报》声援北平学生这一爱国壮举,发表社论《平市学生万岁!》。12月17、18日,因刊登首都妇女救国会和南京学术团体救国联合会筹备处“寻找华北来京学生代表启事” ,揭露国民党当局暗害要求抗日学生代表罪行,受到停刊三日的处分。
*您的姓名:
*联系手机:
固话电话:
E-mail:
所在单位:
需求数量:
*咨询内容:
尚未认证,请谨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