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
马鞭草,又称野荆芥、退血草,多年草本生,植株高30-120厘米,茎为四方形,老部为圆形,节上有短硬毛,夏秋开蓝紫色花,成熟时果实裂开成四个小坚果,秋季晒干后,切段能入药。在基督教中,将马鞭草视为神圣的花。
马鞭草植物形态:
双子叶植物纲唇形亚纲的一科。具芳香草本(过江藤属),灌木(马樱丹属),有时为乔木,稀为藤蔓 植物,有时具刺或棘嫩枝常呈四方形。叶常对生,稀轮生或互生,无托叶。花常两性,左右对称,很少辐射对称;花萼常宿存,结果时增大而呈现鲜艳色彩;花冠下部联合呈圆柱形,上部4~5或更多裂,裂片全缘或下唇中间裂片边缘呈流苏状;雄蕊(2)~4 ~(6),着生于花冠管上;花盘不显著,子房上位,由2或4~5心皮组成2~5室或因假隔膜分为4~10室,每室有2胚珠或因假隔膜而为一胚珠。果实为核果、蒴果或浆果状核果。约80属3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延至温带。中国有21属175种。
马鞭草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植物马鞭草之全草,以穗如鞭梢而得名。此草生于林边及旷野草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现代研究证明,马鞭草含马鞭草苷、马鞭草醇、鞣质及挥发油。其针剂在控制疟疾症状和杀灭疟原虫方面有较好效果;其水及醇提取物,均有消炎和镇痛作用;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有杀灭作用。中医学上以全草入药,性微寒、味苦,功能破血通经、截疟,主治关节酸痛、跌打损伤、闭经痛经、疟疾等症状;根可以治赤白痢、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