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起源于山西,是襄汾县河西地区(原汾城一帶),是晋南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面食,口味咸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水浒傳》第三回: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可見当时已有了臊子面。臊子面不仅富有特殊的地方风味,而且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代表着襄汾人热情好客、礼仪待客、欢乐同庆、吉祥共享的传统习俗。陕西岐山臊子面,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口味酸辣(辣椒于明代传入中国距今有六百多年),在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流行。
选较肥带皮的猪肉,猪肉中也要含有比较多的瘦精肉,七分瘦三分肥。将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入烧开的油锅,不断搅拌翻炒,火不可过急也不可过缓。大约三成熟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翻炒,后加入适量的碘盐。当肉为六成熟时加陈醋,翻炒,七成熟时加入酱油,花椒等调味品(当然也可加入其他合适的调味品),当九成熟,快出锅时加入适量红辣椒粉,搅拌,微炖一会,即可出锅。期间要非常注意控制火候和时间。火不可太猛,太旺则肉可能炒老了或炒焦了,辣椒面烤糊了影响汤的色泽;火候不够,肉不熟,肉的腥味去不尽,而辣味渗的太深。只有火候控制住,肉鲜、嫩、辣,而油鲜红光亮而不是很辣。这即为肉臊子的最基本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