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编辑
十九世纪早期法国科学家萨迪.卡诺(Sadi karnot)在 1824年以论文提出“卡诺循环”理论,这成为热泵技术的起源。1852年英国科学家开尔文(L.Kelvin)提出,冷冻装置可以用于加热,将逆卡诺循环用于加热的热泵设想。他提出了一个正式的热泵系统,当时称为“热量倍增器”。之后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热泵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持续80年之久。
1912年瑞士的苏黎世成功安装一套以河水作为低位热源的热泵设备用于供暖,这是早期的水源热泵系统,也是世界上热泵系统。热泵工业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早期得到迅速发展,家用热泵和工业建筑用的热泵开始进入市场,热泵进入了早期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热泵工业进入了黄金时期,世界各国对热泵的研究工作都十分重视,诸如国际能源机构和欧洲共同体,都制定了大型热泵发展计划,热泵新技术层出不穷,热泵的用途也在不断的开拓,广泛应用于空调和工业领域,在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21 世纪,随着“能源危机 ”出现,燃油价格忽升,经过改进发展成熟的热泵以其高效回收低温环境热能,节能环保的特点,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当前最有价值的新能源科技。
前国际热能署专门成立国际热泵中心,设立热泵推广工程(Heat Pump Programme),向世界上各国推广协调热泵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美、加、瑞典、德、日、韩等国政府均发出专门官方指引,促进热泵技术的社会应用。
相对世界热泵的发展,中国热泵的研究工作起步约晚20-30年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建设新高潮的到来,热泵技术才开始引入中国。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快速城市化、人均GDP的增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因素拉动了中国空调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热泵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热泵的发展十分迅速,热泵技术的研究不断创新。
从2001年热泵起步开始,经过5年的培育,中国热泵行业开始从导入期转入成长期。热泵行业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能源紧张使得热泵节能优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与多方力量的加入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有很大关系。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是一种可以替代锅炉不受资源限制的节能环保热水供应装置,它采用绿色无污染的冷煤,吸取空气中的热量,通过压缩机的作功,生产出50度以上的生活热水,全年C.O.P值达3.0以上。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适用于室内泳池、宾馆、别墅、发廊、沐浴足疗、工厂及农场等需要热水热源的场所。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在制热过程中同时制冷可供利用,也可安装在需要冷量,但要求不高的场所。
双系统设计,更加经济
机组都为双系统设计,可以自动卸载,节能的同时更
好的保证机组出水温度;同时减小机组启动电流。
规格齐全,更可以模块化组合
机组规格型号齐全,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在原来选择模块基础上灵活添加。
热泵工作介质
热泵工作工质以前一般为氟利昂,但由于氟利昂对地球大气臭氧有破坏作用,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除了提高热泵的制冷系数,有效利用能源以外,各国科学还致力于新型工质的开发,已有替代氟利昂的工质得到应用。
但是,今天中国大部分厂家所采用的工质还是R22,采用环保工质R417A、134A的时代还未到来。而日本等一些国家已率先采用CO2作为工质,从而不对臭氧层造成破坏。(所以在安装时,铜管务必要连接紧密,防止R22漏出。)此外,以上所述的R22、R417A、134A、CO2皆对人体不造成伤害的,即使有漏出,整套设备仍然都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