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铜香炉本以仿古居多,虽然质地相同但是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们却把他们做成了作成种种形式。围绕香炉的自身意义在演变,大胆创新,造型新颖,比例协调大方,比起古代香炉,添加了一份活力,加浓了些色调,更加象征着国家的文化底蕴。现代铜香炉用途亦有多种,有熏衣铜香炉﹑或陈设铜香炉﹑或敬神供佛铜香炉。
高27厘米、炉口直径26厘米,炉身有款识,上款为“光绪癸卯年季冬榖旦”,正款为“德溥南天”,下款为“沐恩弟子宣光德和号袁铭初敬涭,粤东省城天平街天成店造”,材质为黄铜、兽头耳,炉身炉底连为一体。
这件炉虽然只有一百年的历史,
但是比起来同时期所造的炉来,从它的特征、整体用料、做工来看,这是那个时期的最高档的东西了。这个炉直观来讲,一个是它的个头比较大,它的用铜非常的讲究,就跟它的重量有关,这个炉是有30多斤重,非常的沉,所以说它用铜的质地非常好。再一个就是它这个炉,本身是仿照那个大明宣德炉的样式所做的,但是一般的炉都是座跟炉是分开的,这个是合在一起的,它那铸造的难度就加大了。再一个就是它那两个狮子的兽头,雕工刻的非常精致,非常的到家,整体感觉这件炉,它的线条非常的流畅,有一种非常古朴的一种感觉。
鼎式香炉也叫做香炉鼎,是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种礼器,燃以檀香和松枝,能辟邪,又求吉祥,象征帝王权利。有盖为鼎,无盖为炉。一般为三足。
香炉,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作成种种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鼎式香炉,佛教中称它宝鼎,除了方形的香炉外;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宝,缺一不可。佛事仪式开始,都先唱香炉:“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或“炉香乍热,法界蒙熏……”等赞语,唱到“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的时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会绕到正中圣象前跪下来,恭恭敬敬的献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对佛菩萨的敬意。
青花海水纹香炉[6] ,明永乐,高55.5cm,口径37.3cm,足距38cm。
青花海水纹香炉炉阔口,短颈,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置两朝天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海水江崖纹。
此器与青海省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制”款铜炉器形相似。其形体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凝结的黑斑密布于纹饰中。纹饰寓意江山永固。能够烧造如此有气魄、纹饰精美的瓷器,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技艺。
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的海水纹通常有起伏相叠的波浪及涌起的浪花,其装饰性比元代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