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诊断技术
自诊断技术大致有如下三种:开机之后的自诊断。毋庸置疑,数控系统在进行通电之后,机器内部的诊断软件便会自动地对系统中的各类软件来进行一个个地检查并且显示结果。如若发现问题,那么系统就会报警。一般情况下,开机自诊断会在开机一分钟之内完成。开机自诊断会把故障的原因定位到电路板或者是模块上,但是也会把这些故障进行定位,维修人员只要在手册中查找便能找到原因并且最终解决。运行之后自诊。数控系统在正常工作之时,运行内部的诊断程序,对系统本身、位置伺服单元等其他的那些外部装置来进行自动测试,并且会显示相关的信息。脱机诊断。如果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首先会停机,然后再运用随机的专用诊断纸带来对系统进行脱机诊断。一般来说,这是早起数控系统中使用较多的。

高级诊断技术
在高级诊断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包括下述几种:自修复诊断。自动修复程序在控制系统每次开机之时运行,如果发现某一模块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将所产生的故障在屏幕上进行显示,并且可以自动对备用模块进行查询,并且取代故障模块。维修人员只要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故障模块的更换即可。当然,这种方法的成本相对较高。诊断指导专家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等不断地被应用到数控车床上。

高端数控车床研发与发展必须有所作为?
国外的数控车床制造商,以及车床零部件制造商,无不是有数控车床的积淀和雄厚的研发力量作为保障。而我国数控车床之所以落后,也正是因为研发方面缺乏作为。
即使是最简单的零件,一旦要用在精密数控车床上,都必须达到一定的精密程度。比如说轴承,其性能的提升依赖于对材料、加工技术、摩擦磨损、润滑、密封、接触力学和弹塑性形变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而且需要高精密的加工设备和检验设备。
正因为如此,国货的质量表现常常弱于国外。比如在数控车床的动力中心电车的表现上,国内产品转动不够平滑,更容易发热,而且也更容易出故障。
而数控车床所需要的功能零部件,比如轴承、摆头还有光栅,国内都处于起步阶段,造不出一流水准的产品。而最常见的丝杠、导轨、刀具等部件,优质的货品也需要进口。
之所以如此,根据报告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购买车床的用户对精度和质量要求较低,使车床缺乏市场需求。用户在技术改造时也倾向于资金较低的投入。而车床制造厂在订单充足时往往顾不上研发,订单减少时又无力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