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
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中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旨在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一、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渗透与应用。它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整合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十分宽泛,根据教育部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3)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4)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5)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从长期来看,教育信息化最终是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总体上,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程度离既定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历程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一)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规模。视频会议教育信息化处于一种启蒙的状态。信息与信息技术更多地应用在课前及课后的练习中,信息与信息技术在课堂内的运用较少涉及。
这个时期的代表是多媒体教室、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等。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09年
经过上世纪末相关政策的推进与信息化意识的萌芽, 2000—2009年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多媒体设备在教学应用中越来越普及,各式各样新兴的多媒体设备被运用到教学中来。
这个时期的代表产品主要有录播系统、投影仪、电子学习机等。在快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和网络课程得到广泛普及,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开始启动。
(三)深入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至今,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进入深入发展阶段。今天,我们越来越强调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率,加大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的推广,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该时期的代表性产物主要有慕课、翻转课堂、云计算、教育资源云、网上阅卷系统等。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教育资源信息化、一体化、平台化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资源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形式将越来越规范。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与传统教材的整合已经开始。教育信息化平台将得到进一步整合,国内教育信息化平台独立、信息孤岛现象将逐渐消失。未来,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成为一个主流趋势。
(二)产品差异化、多元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产业的硬件设备已经逐渐趋向“同质化”,不同厂商的设备差距不再明显。视频会议系统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破除领域“同质化”的牢笼,教育信息化企业必须生产、提供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产业转型升级
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追求是要真正使信息技术进入教育的关键业务,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教育信息化建设就需要从“以硬件为中心”转变到“以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思路。
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会走出重硬件,轻软件,忽视应用的误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教师信息化培养将得到重视。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路将从以硬件建设为核心转变为以发展应用为核心:从注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注重信息化设施应用的效能;从注重信息技术的表面应用转变为注重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注重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变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规模应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革命性”的目的。
文章来自:www.51kaihui.com
*您的姓名:
*联系手机:
固话电话:
E-mail:
所在单位:
需求数量:
*咨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