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35814A1 6635905A1 6636005-A1
◆ E-mail: 438161014@qq.com
乞丐有许多种,乞讨有形形色色的多种方式.我们大家肯定是曾经见过许多次乞丐的,对于此种乞讨文化想来也一定有不少见解.按我看来,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
◆ 联系人:陈云芳《经理》
◆ 手机:13779956579
◆ Q Q:438161014
第一种是极力展示自己的悲惨处境,博取人们的同情和怜悯的.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褴褛,无论严寒酷暑,往街头一跪,不住叩头的;有身体残疾,故意将那残疾之处展示出来,让路人能看个清楚的;有抱着幼儿的妇女,有意将那孩子装扮得极其凄惨的……还有其他种种.但其主题都是一个,那就是表示自己很悲惨,处于极为困窘的境地,让好心的男男女女看来为之心中恻然,心情一激动,就从口袋中拿出一些零钱,放在乞丐面前了.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有记者进行过调查,据说这些街头乞讨者90%以上都属假冒,并非生活真的毫无着落,而是将此作为了一个赚钱的门路.而且其中有些收入还不低,仅仅靠乞讨一途收入就高于普通工薪阶层.不过如今看来,他们的生意似乎是大不如前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这些乞丐中有许多并不值得同情,而且这些年来助人之风在全社会已大大缩减,于是不再向外掏钱了.时常看到从乞丐身旁走过多人,却不见一个对其看上一眼的,更别说解囊相助了.
第二种是属于无赖型,利用死缠烂打来讨要的.这些人同前一种相比属于主动出击,而不是守株待兔.见有行人路过,便靠上去去,作揖打躬,"行行好吧"说个不停,有些能一直纠缠着跟出百十米.有的行人不胜其扰,也便只好给几个零钱,摆脱了这个麻烦.这一种就比上一种要讨厌得多了.但这种乞丐在确定纠缠对象上是很有研究的,对于何种人值得纠缠、何种人纠缠了也是白费力气判断得十分准确,所以只要一出手,一般都会有所斩获.从这个角度上看,此种乞丐也算得上半个心理学家,比有些所谓的心理砖家水平可能还要强一些呢.
第三种乞丐在国内比较少见,但欧洲常有,多是一些看上去十分嬉皮士的青年,无论发型、衣着都十分怪异.这种人往往比较安静,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面前摆个罐子等人赏点零钱.不过这种人的生意都不好,毕竟一个年轻力壮又无残疾的青年坐在那里乞讨,总是难以博得人们的同情.
第四种,虽然实质上也是讨钱,但严格来说算不得乞丐,而应归入卖艺者一类.这一种日常也很常见.但于我而言,有两次的经历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一次是漫步于维也纳街头,看到有一青年站在路边,面前摆一倒扣的帽子,他不时引吭高歌一曲.虽然唱什么听不懂,但唱得极动听,维也纳真的是音乐之都啊.按我的看法肯定具备专业水平,没有成为歌星,却流落街头卖唱,也许只能说是时运不济.围观众人听了纷纷叫好,有许多便将钱扔进了他的帽子之中.还有一次,在柏林参观完一处园林,由里面出来时,有一个德国人正在门口吹长笛讨钱.他看到我们几个走近,曲调立即一变.我们本已从他身前走了过去,但一听到那旋律,不由自主停下脚步,转过身来,一直听他吹完这只曲子.每个人都没少拿钱给他,按德国规矩,一般施舍也不过就是10或20欧分,但那一日我们最少的也给了他1欧元——只因为那曲子是《上海滩》.如果说他意识到我们是中国人,为博取好感而吹一曲《义勇军进行曲》,那可能还不算稀奇,毕竟这曲子在奥运赛场上奏响次数太多了,外国人也没少听过.但在异国他乡,见到一个街头卖艺的竟然能吹奏《上海滩》,实在是大大惊奇了.从这两次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都得有真功夫才行啊,哪怕是乞讨!
*您的姓名:
*联系手机:
固话电话:
E-mail:
所在单位:
需求数量:
*咨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