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闪距离
干闪距离是指上金属电极至下金属电极间的Z短直线距离。例如,我国电缆运行规程规定:10 kV户内电缆终端金具与地和其它相的Z小距离不得小于125mm,这就是指Z小干闪距离,因为在户内不存在污闪和湿闪问题。现在很多10kV附件,虽然主绝缘露出长度都小于这一数值,但由于在安装工艺中,将接线端子和接地线的一部分金属绝缘起来,从而延长了主绝缘,使得总长度仍然大于125mm,对于户外10kV附件,一般干闪距离应大于250mm。如图所示,终端外绝缘长度L = a + c + d或 L=0.32(U干 –14), 式中U干 为干放电电压,kV。
4.2.2 湿闪距离
湿闪距离是指当雨水以45°角淋在附件上时,附件上仍存在的干区长度,如右上图所示,a+b等的组合。湿闪电压一般为干闪的70%~80%。
当正常运行时,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一般附件设计主要以湿闪为依据,如果能满足湿闪要求,干闪基本可以说没有问题,当然这不包括其它金属物接近附件引起的闪络。如上图中所示:湿闪距离= n×b(cm)式中n为裙边数。
4.2.3 泄漏距离
泄漏距离又称爬电距离、污闪距离,是指附件外绝缘从上金具至下接地部位全部绝缘表面距离。这是由于污秽是均匀附着于附件绝缘表面上的,当有潮湿空气将其湿润时,就发生导电现象,以至闪络。 电力工业部划分了污秽等级,由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因此附件污闪距离一般取四级污秽等级为好,也就是取3.1cm/kV;对于户内一般取三级,即2.5 cm/kV。例如,10kV户外污闪距离一般应大于31mm/kV×12 kV=372mm。110 kV户外污闪距离一般应大于31mm/kV×126 kV=3906mm。
泄漏比距 = 泄漏距离/额定电压(cm/kV)
适用电缆尺寸:
66kV 150-1600mm2
110kV 240-2000mm2
220kV 400-2500mm2产品型号:
YJJT/ YJJJ 66-500kV 整体预置式直通/绝缘接头
产品用途:
本产品适用于电力电缆与电力电缆之间的电气连接。
产品结构特点:
整体预制式中间接头由一个高压电极、两个应力锥及绝缘体组成,并使用高品质的硅橡胶在工厂内预制而成。经过工厂内的预先扩径,用支撑带保护,现场施工时只需拉出支撑带即可,这使作业时间大大缩短。利用硅橡胶的弹性便可保持安全稳定的界面压力。
根据客户的要求,可以选择使用玻璃钢保护壳。无玻璃钢保护壳的中间接头,由于保护铜管采用了防水塑胶结构,也足以满足防水要求。
a)
规格:110 kV /400.500.630 mm2
b)
出线杆:出线杆与电缆铜导体必须采用压接方法进行连接。
GIS终端与GIS设备的配合应满足IEC 60859的规定。
1.1.2 外护套过电压保护器
a)
保护器材料:无间隙氧化锌阀片。
b)
保护器电气特性
i.
保护器通过8/20us 、10kA冲击电 时的残压不大于10kV;
ii.
保护器在5kV工频电压下能承受4s而不损坏;
iii.保护器应能通过 大冲击电
累计20次而不损坏。
c)
交叉互联箱带电部分对箱体的绝缘水平应不低于电缆非金属外护层的 绝缘水平。
d)
交叉互联箱外壳的防水性能和防腐蚀性能应满足DL508标准要求,且需提供试验报告和箱体防水结构图纸。
1.1.3 同轴电缆
a)
导体截面: 240/240mm2。
b)
内外导体截面应满足短路电 产生的热机械性能要求。
内外导体间以及外导体对地绝缘水平应不低于电缆非金属外护层的绝缘水平。
外导体的绝缘材料应采用HDPE材料。
1.1.4 油浸终端
a)
规格:110 kV / 400.500.630 mm2
出线杆:出线杆与电缆铜导体必须采用压接方法进行连接。
终端应有弹簧紧压装置。
油浸终端的外型尺寸和界面配合的材料应与变压器供应商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