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大闸蟹池塘水草长势较好,水质清瘦,蟹池中的浮游生物稀少。浮游生物数量满足不了当前蟹池青虾生长、繁殖的营养需求,必须依靠人工投饲补充。4月份气温适宜,青虾已经进入了快速生长期,摄食也进入了全年高峰期,大约在梅雨季节来临时结束。另一个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10月上旬。按照河蟹投饲规律(不考虑青虾),4月和5月投饲量分别约占河蟹总饲料量的4%和8%,后期随气温的升高而逐月提高,至9月逐渐减少。蟹池一般套养青虾3~5千克/亩,春季产量能达到15~20千克/亩。在鱼池套养品种占水产品存塘量的比例很小,可以忽略投饲量;在蟹池必须考虑套养品种的投饲。
河蟹饲料除了为提高水中稳定性而使用粘合剂外,还需要刺激动物食欲,提高采食量,促进生长而使用诱食剂;为防止油脂氧化还需要使用抗氧化剂。河蟹摄食量没有鱼类大,批次投饵量相对较小,饲料需要保存的时间要长,为了防止霉变,除了在高温多雨季节添加防霉剂外,还需将饲料水分控制在11%以内。采用后熟化工艺,让刚出模的热颗粒在高温高湿下持续一段时间,使淀粉进一步糊化,颗粒饲料在后熟化器中保温12min,淀粉糊化率可由33.3%提高到53%。经过后熟化的颗粒饲料可提高耐水性。
河蟹的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比例很大,约为70%~83%,而其中多烯脂肪酸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又占很高比例。此外幼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成蟹,而单烯脂肪酸的含量又显著低于成蟹,幼蟹的二十二碳四烯酸比成蟹的含量高出2倍多。因此,幼体至幼蟹阶段的粗脂肪含量设计在6%~8%,成蟹阶段在3%~6%。鱼油中含有多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一些未知生长因子,是河蟹饲料适宜添加的油脂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