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史
【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史】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代:
第1代:世界上第1台测量机是英国的FERRANTI公司于1959年研制成功的。当时的测量方式是测头接触工件后,靠脚踏板来记录当前坐标值,然后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元素间的位置关系。1964年,瑞士SIP公司开始使用软件来计算两点间的距离,开始了利用软件进行测量数据计算的时代。70年代初,德国ZEISS公司使用计算机辅助工件坐标系代替机械对准,从此测量机具备了对工件基本几何元素尺寸、形位公差的检测功能。
第2代: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测量机技术进入了CNC控制机时代,完成了复杂机械零件的测量和空间自由曲线曲面的测量,测量模式增加和完善了自学习功能,改善了人机界面,使用专门测量语言,提高了测量程序的开发效率。
第3代:从90年代1开始,随着工业制造行业向集成化、柔性化和信息化发展,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检测趋向一体化,这就对作为检测设备的三坐标测量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提出了第三代测量机的概念。其特点是:1、具有与外界设备通讯的功能;2、具有与CAD系统直接对话的标准数据协议格式;3、硬件电路趋于集成化,并以计算机扩展卡的形式成为计算机的大型外部设备。
三坐标测量仪的基本构成及性能特点
全封闭框架移动桥式测量机是一种精度高、测量速度快、性能稳定的测量系统。具有兼容多测头系统功能:光学CCD影像测头、激光测头,具备极佳的性价比;能够满足车间检测需要,广泛应用于各种零件、工装夹具尺寸检测及模具制造中的尺寸测量和复杂形面的快速扫描检测。
性能特点
1、 X向横梁:采用精密斜梁技术
2、Y向导轨:采用独特的直接加工在工作台上的整体下燕尾槽定位结构
3、导轨方式:采用自洁式预载荷高精度空气轴承组成的四面环抱式静压气浮导轨
4、驱动系统:采用本产高性能DC直流伺服电机、柔性同步齿形带传动装置,各轴均有限位和电子控制,传动更快捷、运动性能更佳
5、Z向主轴:可调节的气动平衡装置,提高了Z轴的定位精度
6控制系统:采用进口的双计算机三座标专用控制系统
7、机器系统:采用计算机辅助3D误差修正技术(CAA),保证系统的长期的稳定性和高精度。
8、测量软件:采用功能强大的3D-DMIS测量软件包,具有完善的测量功能和联机功能。
三坐标测量机对材料的要求
导热性要好,以免外界有温度变化(随时间及空间变化)时形成构件内部的温度梯度,引起机器结构的变形(主要是扭转和弯曲);
热膨胀系数要小,以免温度变化引起过大的伸长缩短;要具有比较大的弹性模量(刚性),以免受力后有较大的变形;
高的硬度及耐磨性,保证不易划伤、磨损;较高的强度不易断裂;
运动部分的材料要求密度小,以减小由于测量机的高速、高加速运动而产生的测量机惯性力;
考虑材料吸水率小,以免受潮变形(质量差的花岗石,由于吸水,足以引起微米级的变形);
工艺性好,易于加工;成本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