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收集、计算、反馈等“去工人化”的功能,设备联网之后,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数据的存储。大量历史数据,包括设备损失数据,也给后期工厂设备的很多操作都提供了参考意义。之后,再遇到工厂的人员流动,这些数据依然可以随时调用并完善保存。
在中国很多传统的中小型工厂中,对于设备生产数据的采集,几乎完全依靠人工完成。流动的人员、散落的数据,导致数据的保存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同时人工统计的效率也非常的低,往往都是每天下班或者每周进行一次统计,完全不能进行实时生产数据更新。
为了预防设备的意外停机,工厂通常安排了24小时的轮班工人巡检,造成了工厂人力耗损严重。每时每刻的巡检也并不能整体检测到可能导致设备意外停机的各种因素。传统工厂通过手摸、耳听等最原始的方式,这样的检查方式使得很多设备的小毛病很容易就被忽略,恰巧就是那些小毛病引起了损失超过百万的损失。
其次,由于害怕意外停机带来的严重损失,很多工厂也会购买大量的备用零部件,以防止意外停机的维修需要,而现实情况又是一些设备的意外停机故障周期很长,导致大量的备用零部件并没有派上用场,造成成本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