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车优异平衡性,保障崎岖山地消防行驶人员安全
——以“冀虹·”WX-8×8全地形车为例
一、山地消防:被忽视的高危场景
我国76%的国土为山地、丘陵或高原,其中一半以上处于森林火险高危区。2024年国家森防指通报显示,近三年全国较大以上森林火灾中,83%发生在坡度25°以上的陡坡或V形峡谷,火场平均海拔差超过600米。传统轮式消防车受限于接近角、离去角及轴距,一旦坡度>15°便极易侧滑、托底;履带式工程车虽爬坡能力强,却因重心高、无浮渡能力,被河谷、堰塞湖拦在“最后一公里”之外。更严峻的是,山地道路多为单行便道,塌方、滚石、倒木随时切断退路,驾驶舱翻滚、坠崖成为消防员伤亡第二大诱因(仅次于高温灼伤)。如何在“”的极端地形中,既把灭火装备送上去,又把消防员安全带回来,成为山地消防的“卡脖子”难题。
二、两栖思维:把“船的稳定”搬进山
“冀虹·”WX-8×8水陆两栖车给出的是:以水上航行的高稳定性基因,反向赋能山地行驶。其核心在于“三低一宽”设计:
-
低重心——747cc科勒电喷发动机横置车架底部,油箱、变速箱全部下沉至轴距中心线以下,整车重心高度仅420 mm,较传统4×4消防车下降35%;
-
低接地比压——8轮全时驱动,轮胎接地总面积0.47 m2,接地比压0.67 psi(履带模式),在松散的火山灰、风化碎石上不易沉陷;
-
低侧倾角——宽轮距1473 mm与短前后悬设计,使侧倾稳定角≥35°,而普通越野车型普遍<28°;
-
宽速域自适应——ADMIRAL三重微分变速箱可在0–30 km/h全速域内实时分配轮间扭矩,遇到单侧轮悬空时,0.2秒内完成限滑锁止,防止“交叉轴”翻车。
三、结构解剖:为什么“稳”得如此过分
-
8×8轮履互换,双三角悬挂
每侧4轮采用铰接式双三角悬挂,单个车轮垂直行程300 mm,可在岩石、倒木上保持4轮同时触地;选配橡胶履带后,接地长度增至1.8 m,进一步提升崎岖路面的纵向稳定性。
-
LC0F高防护车架
成型槽钢+高分子聚乙烯一体式车舱,形成“内骨骼”结构,即使发生360°翻滚,也能保证驾驶舱完整。2024年5月云南丽江演练中,测试车辆在45°斜坡失控翻滚3周,A柱变形量<5 mm,车门可正常开启。
-
电子矢量控制
基于HE操控系统的SOTA仿真装置,可实时计算坡度、侧倾角、地面附着力,并对单侧轮施加反向制动力,实现“蟹行”模式:在不足4 m宽的林道调头,外侧轮与内侧轮速差可达8 km/h,车辆横向平移0.8 m即可完成转向,避免倒车坠崖风险。
-
全天候环境适应
-40 ℃~+40 ℃作业区间,空冷+电喷组合避免高原高寒“开锅”;27 L油箱支持8–10小时连续作业,确保“人歇车不歇”;LCD集成仪表盘含坡度仪、侧倾角实时显示,驾驶员对风险一目了然。
四、从装备到体系:山地消防的“两栖”
WX-8×8的出现,不仅是一辆“稳”的车,更撬动了山地消防革新:
? “水陆并进”投送链:重型水罐车→河谷码头→两栖车“点对点”转运,解决最后5公里;
? “蛙跳式”多级补给:车辆自带635 kg牵引能力,可拖挂1吨级水囊或移动泵站,形成可折叠的前置“水囊阵”;
? “生命方舟”撤离舱:后舱可一次转运6名伤员,高分子聚乙烯材质耐火烧、防穿刺,为被困消防员提供二次生命保障。
国家消防局2025年训练大纲已将“两栖全地形车班组”列为西南、东北重点林区必训科目。
五、结语
当森林火场从平面走向立体,消防装备也必须完成从“轮式”到“多栖”的进化。“冀虹·”WX-8×8水陆两栖车以水上航行的平衡哲学,破解了山地消防的“翻车魔咒”,用0.67 psi的接地比压和35°的侧倾稳定角,把“”变成“使命必达”。在未来更加极端的气候与地形挑战面前,它不仅是灭火的运输工具,更是消防员生命的“平衡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