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存在主要的问题
雨水作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在水的循环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雨水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水资源大量流失,山于人类的不良活动造成了植被的减少或破坏,使地面涵养水源的功能退化,城市发展中的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增加,停车场、道路、建筑物屋面的增多等现象,使得雨.水地表径流量增加,雨水大量流失,从而导致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继而引发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天然降水作为非常重要的可用水资源却正在白白流失,同时,超采地下水也使得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2.水污染。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活动日益增多。沥青混凝土道路的出现:磨损的轮胎,建筑工地上的游泥和沉淀物;动植物的有机废弃物、生活油污等都会增加径流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这使得雨水径流污染程度日益严重。
尤其是城市中地表雨水径流的污染最为严重,下雨初期形成的地面雨水的污染程度通常超过一般城市污水。通过不同城区的抽样调查,还发现雨水排放口经常被当作垃圾堆放口和污水倾倒口,雨水井里经常发现有很多垃圾。雨水井口被垃圾充斥对于许多旧城区来说,由于在暴雨时期的水量大大超过了城市现有的防洪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这就导致未经处理的污水溢出,直接进入城区以及周围河流,从而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3.洪灾。经过多年的城市水网建设,许多城市的防洪排水设施等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近年来城市人口密度增大,这使得同样级别的洪涝灾害发生便会造成比以往更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于我国水资源不足,一方面城市干旱缺水,而另一方面,每到汛期来临之际,我们又常常看到城市有关洪涝灾害的报道,城市洪滞灾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什么导致了如此频繁的发生洪涝灾害呢?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如绿地、农田、湖泊湿地等被大面积的不透水地面所取代,致使雨水无法直接渗入地下,土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一般的,天然地表蓄水深度为5毫米,岸上为3毫米,而光滑、平坦的水泥地面只能保持下渗1毫米的下渗量。大量的不透水地面的增加使雨水从降水到产生径流的时间大为缩短,径流量增加使得原有城市管线的排洪能力满足不了要求,导致大量的雨.水涌进城市而引发城市洪水。
另外,我国大多数城市防洪排法设施的建设标准偏低。根据掌握的资料,国外河道的防洪能力一般为100-300年一遇的水平,也就是说,防洪设施能抵抗100、300年一次大小的洪水xi击。而我国还远远不到这个标准,城市暴雨灾害严重,且频率较高。
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和利用初级了解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倡水的循环利用、雨水与中水处理回用,使水环境系统的综合效率达到zui优,降低能耗,做到无废无污染,建成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雨水收集的水源水质特点
舍弃初期雨水径流,以减少对处理设施的影响,设置初期弃流设施即可以达到此目的。
屋顶的雨水消除初期径流后,可以使用;
人行道的雨水可以直接流入道旁绿地;
机动车道的雨水经过处理方可使用。
雨水收集系统组成方式
雨水收集主要包括屋面雨水、广场雨水、绿地雨水和污染较轻的路面雨水等。
屋面雨水收集方式:按雨水管道的位置分为外收集系统和内收集系统,外收集系统由檐沟、收集管、水落管、连接管组成;
内收集系统是屋面设雨水斗,建筑内部有雨水管道的系统。
建筑中雨水回收:
建筑中水回用就是将公共建筑或建筑小区中人们生活或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冷却水,经集流、水处理、输配水等技术,回用于建筑或建筑小区。它是一种介于建筑生活给水与排水之间的杂用水。
海绵城市建设是浪费资金吗?
我国是一个雨水分布不均匀的国家,一部分城市逢雨必涝,让一座城市陷入瘫痪;一部分城市干旱严重,经济作物受到损失。鉴于国内目前这种形式,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让我们的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储水、渗水、净水等,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海绵城市”应是生态的、可持续的、经济的。那么海绵城市建设真的浪费资金吗?请看以下内容分析。
海绵城市首先梳理了城市与水的关系,城市与水的关系梳理好了,城市环境自然就得到改善,环境改善了,对城市的经济有着促进作用,比如房价可以提升,也可以促进产业入驻,拉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品质。其次,海绵城市是减少城市内涝和干旱的产生,这二者对城市的影响非常严重,城市内涝一旦产生,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另外,海绵城市保证水安全,净化水质,降低了城市的用水成本,也是对城市经济的一大贡献。我们不能看建设海绵城市花了多少钱,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各种积极效益是不可忽视,甚至不可估量的。
因此,用符合“自然法则”的海绵城市去解决我们的“城市看海”问题,很可能是更科学、更可持续、更低成本、更高的效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