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固废处理管理理论
固体废物的环境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保障,循环经济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1基本对策: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突出重点领域,突出环境质量的改善,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检查,建立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体系;2管理原则是全过程管理,重点应该是尽量减少以至避免固体废物和有害物质的产生含量,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确保对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产生后的管理(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重点是无害化,即重点控制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整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保证设施符合环境保护标准;3管理的方式是监督性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检查;4管理的内容是建立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固体废物机构的组织建设;5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我国固体废物的环境管理有明显的加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改善。
固体处理废物是一种放错了地点的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循环经济价值取向。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现有的再生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且废旧物资的产量还在迅速增加,因此新的《固废法》中明确提出要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理念与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相结合,鼓励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推进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总结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五点:①根据国情选择切入点。如德国从垃圾处理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入手,日本则从资源减量化入手。②立法先行。美国1976年就制定了《固定垃圾处理方案》,日本在2000年6月出台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③发挥技术进步的优势。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进步,从而促成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④制定相关政策。如建立征收环境税费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押金制度等,有效地推动和保障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固体处理废物的污染控制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危险废物在2000×104t左右,相当于人均每年向环境排放1.5Kg的危险废物,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5.7×107t。但我国大部分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水平较低,突出表现为:处置设施建设滞后,集中处置率低;处置水平低;二次污染严重;没有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管理制度不健全;装备制造水平低、规模小,技术不过关等。2003年,危险废物的处置率仅为32%,临时贮存量为423万吨。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简单贮存或直接排放状态,还有部分危险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给社会造成了巨大隐患。
国外在危险废物的治理经验已经远远超过中国。首先国外有先进的处置技术:如回转窑焚烧技术、高温蒸汽灭菌处理技术、微波技术、化学反应技术等。主流处理技术的相关产品已实现产业化。
其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美国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危险废物依法实行全过程管理,1986年修订的《资源保护和恢复法》中,就已经把减少或消除危险废物的产生作为其三个基本目的之一。
此外危险废物处理产业化也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在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及民间专业环保公司的推动下,我国危险废弃物的处置已经驶入了快车道。国债的支持更使得该类项目炙手可热。可以预见,危险废物处置的产业化及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将是今后人们关注的热点。